明·杨慎2
《西域传》3有度索寻橦之国。《后汉书》“跋涉悬度”注4:“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唐独孤及《招北客辞》5:“笮6,复引一索,其名为笮。人悬半空,度彼绝壑7。”予按8,今蜀松茂之地皆有此桥9。其河水险恶,既不可舟楫10,乃施植两柱于两岸,以绳縆其中11。绳上有一木筒,所谓橦也。欲度者,则以绳缚人于橦上,人自以手缘索而进12,行达彼岸,复有人解之,所谓寻橦也。非目见其制13,不知其解。独孤及之文,以十七字形容之,《西域传》只四字尽之14,可谓工妙矣。
1度索寻橦(tong):这是古代边荒地区一种渡河或山谷的工具,即在河或谷两岸岩壁上系绳索,绳索上挂一木筒,渡河的人先缚于木筒上,用手攀援绳索而向对岸前进。度索:渡河用的绳索。寻橦:度索上悬的木筒。2杨慎(1488-1559):号升庵,明代文学家,有《升庵全集》。3《西域传》:指《汉书·西域传》。4跋涉悬度:即越过悬度山。悬度山,古代西域山名。5独孤及:唐代文学家。6笮(zuo):用竹篾编的绳索。7绝壑:陡峭高深的山谷。8按:考证。9松茂:今四川松潘、小金川一带。桥:指渡河的绳索,即笮。10 不可舟楫(ji):不可行船。11縆(geng):用绳索连接两边。12缘:攀援。13制:规模、式样。14四字:指“度索寻橦”四字。
【析点】 这篇科技小品,作者是以考据体式行文的,征引了诸多古代对“度索寻橦”这一原始交通工具的记载,又以“目见其制”者的身份予以具体明释、评述,将“度索寻橦”形状、构制、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构建成因等,详尽而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征引古文,不仅反映了“度索寻橦”创制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同时为下面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文字蒙上了一层旷远的历史氛围。具体明释与评述,先从构建成因,即自然环境入手,这既和引文“人悬半空,度彼绝壑”自然衔接,又为下文具体说明“度索寻橦”的构造,使用方法做了必要的铺垫。“河水险恶”、“不可舟揖”的自然环境,“以绳缚人于橦上”,人“手缘索而进”的使用方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惊魂动魄。作者的具体介绍与说明,似是信手拈来,实则依然沿着文章开头的征引之文在层层考据。文章严而不板,活而不散。作者赞叹《西域传》与独孤及之文为“工妙”,其实,《汉书》、唐文与这篇科技小品,简约明晰,各具其妙。作者长期流放云南是人生途上的不幸,然而因此能为世人留下这篇富有文献价值的美文,却可谓后世人之幸也
上一篇:《幕士论苏柳词》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延州化石》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