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2
三则 ·之一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冬某日)3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4,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少有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5,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6。
1《游居柿录》是袁中道所记日记的总称。柿(fei)录:即笔记。2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宏道合称“三袁”,著作有《珂雪斋集》。3《游居柿录》中的日记大多未系日,此为据系日者推算而出。4沙市:今亦为沙市。5流行:远行。坎止:静止。6鲁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字鲁直。
【析点】 天,真是无情。作者想去“沙市”,它偏偏突降大雪,不能如愿以偿。天,也颇有情。当作者不如意时,他又给作者一个恬逸的夜晚,雪落有声,窗暗火红,随意读书,送给作者一缕温馨。天是有情还是无情? 作者似乎未去品味,不过由此境遇而对人生引发出一段感慨:“流行坎止,任之而已”是一丝无奈之情;“无处不可寄一梦”是一种旷达之怀。这是作者在以“旷达”消解“无奈”。
此文写得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一种哲理意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夜的寂静,全然不在“静”字上直接用墨,而说“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以有声写无声,“铮铮”二字将一个极其静谧的夜晚境界形象反衬出来,由是可见作者艺术手法之高妙。
谢景林
三则 ·之二
(万历三十八年庚申九月)初六日,忽中郎室中老妪呼余入内云1:“夜中便三四次血,几昏去,得不便,则可望活。”予私自哭泣,安慰之。忽呼李医至。切脉曰:“脱矣2!”予顿足仆地3。医曰:“勿惊,且试人参汤。”已进参,顷之气喘,自云:“三分生七分死矣。”已复起,便自云:“我略睡睡。”此外绝无一语,遂坐脱去,予呼之不醒矣。痛哉! 痛哉! 一朝遂失仁兄,天地崩裂,以同死为乐,不愿在人世也。予亦自绝于地,久之始苏。强起料理棺木,囊中仅五十金,稍之贷当物市棺4。吏部郎之清如此5,即余亦不知也。哀痛中急还公安安慰父老6。
1 中郎:作者次兄袁中郎,名宏道。妪(yù):老妇。2 脱:虚脱,休克。3 仆(pu):跌倒伏地。4贷当(dàng):借债典当。市:买。5 吏部郎:吏部郎中,袁中郎当时任此职。清:清苦。6 公安:地名,在湖北省,作者故乡。
【析点】 这一则日记记述其兄中郎弥留人世的最后片刻。并侧及为官清廉的品格。对于前者,记述颇为细密,丝丝不漏,手足亲情流溢于琐屑的记事之中;对于后者,轻笔一点,意到为止,对兄长的崇佩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这则日记既有可供后人阅读的文学性,又为后人了解研究“公安派”大家袁宏道提供了可宝贵的史料。所以,对这则日记是不可仅作为一般地记述个人行止的日记来阅读的。
至于兄长死后,“天崩地裂”、“不愿在人世”的表述,有人觉得读后不免给人以“造作”之感,苛言之,似有些“表演”的味道。不过,“强起料理棺木”的记述是真实的;而且,中郎兄弟自来亲密,这之中,不能不说包含了兄弟从此死生异路的巨痛;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人文环境使然,我们就不必严责古人了。
顾之京
三则 ·之三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三月)十五日,廷试1。当事者以赝元之弊2,防闲甚严3,暴烈日中4,饥渴并至,立穷则跪5,跪久
复立,墨既易燥,又防其渗,日西始竣6。平日作书,多作行书草书大字,至于窗下作课,皆令人代笔誊录。是日作楷书,甚窘。廷试后,身体惫极而病,同年中病者甚多7。
1廷试:即殿试,明代科举考试礼部会试合格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试,合格后称进士。2赝(yan)元之弊:作弊冒名代考的假状元。3防闲:监督防范。4暴(pu):同“曝”,晒。5立穷:站立得难以支持。6竣:完成,指写完试卷。7同年:同时参加廷试的人。
【析点】 廷试是考生应对皇帝的策问。考生对策试卷,形式有一定的规格,内容也千篇一律。考生的答卷,要求卷面干净,字迹工整。阅卷人阅卷则几乎不看内容而只看字迹。由此可知,字成为考生考中的关键。参考的书写文字后来还成为一种体式,称作“馆阁体”。作者平日多作行书与草书,这比起“馆阁体”来自由放任得多,何况素日“窗下作课”“皆令人代笔誊录”。所以,作者在这则日记中极写廷试书写之苦境、窘态:忍饥受渴于烈日之下,“立穷则跪,跪久复立”,整整一天终致“惫极而病”。这之中不能不说有着作者对廷试的反感,但这又是封建时代一个知识分子追求功名所不可不走的道路。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数日后作者得知廷试合格时的狂喜而又感慨的心态了
上一篇:《游大宇院记》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游庐山记二则》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