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恽敬2
二则 ·之一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3。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4。登含鄱岭5,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6。上攀太乙峰7,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8;皆隔湖,湖光湛湛然9。顷之10,地如卷席渐隐11;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12;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13,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14,而下窥玉渊潭15,憩栖贤寺16。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17。返,宿于文会堂。
1 作者于清嘉庆十八年三月游庐山,按日记游而成《游庐山记》。这里所选为辛巳(十四日)及乙酉(十八日)两日所记。2 恽敬(1757-1817):号简堂,清代文学家,有《大云山房文集》等。3 三峡涧:在庐山五老峰西,水势如长江三峡。陟(zhì):登。4 李氏山房:宋人李常少时在庐山读书的地方。5 含鄱岭:在庐山山腰,山势险峻,其山形似欲吞食鄱阳湖。6 隧:指山洞。7 太乙峰:庐山著名山峰之一。8 迤(yi)北:斜北方。彭泽:今湖口县彭泽乡。9 湛湛(zhàn zhàn)然:水深而清澈的样子。10 顷之:片刻。11“地如”句:描写云自地面涌来的样子。12 湖壖(ruán):湖边空地。13 蓬蓬然:形容云气朦胧的样子。14 五老峰:在庐山东南部。15 玉渊潭:在三峡涧下游,是三峡涧景色最壮观之处。16 憩(qì):休息。栖贤寺:在五老峰下,庐山五大寺院之一。17 “夕日穿漏”二句:写夕阳透过云层射在五老峰下,五座山峰如同相互倚负。
【析点】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涉及到了旅游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观察景物的视角问题。这一问题对观赏名山胜水显得尤为重要。名山胜水游者甚多,一个人要想发现他人未见之美,必须变换审美角度。
当作者登上太乙峰时,他没有流连于山上的草木石泉,而是极目山外,于是他欣赏到了别人没有见过的壮美景观(至少文学作品没有表现)——庐山云海图。与泰山、黄山等名山的云海不同,作者所见庐山云海是在山外,而非山内。本文描写了云海由远及近,由小到大,逐渐吞没大地、湖水、山脚的过程,浓云起势突兀,弥布漫衍,写得详尽具体,生动逼真;而后再总写云海中“蓬蓬然”的“四山”,“驰在空中”、“千万成阵”山雨欲来的“大云”,气势非凡,腾涌如山。总观概赏,真令读者如身临其境,亲睹庐山云海。
作者因天将雨而未能登上五老峰。但他带着一丝遗憾对五老峰“回望”时,读者随着他同时看到了射向五老峰的穿过云朵的夕阳光芒,五老峰在道道光芒中更显得奇伟而灵动,俨然一幅绚烂而伟大的庐山夕照图,颇具西洋油画的艺术效果。
杨勇 梁钦
二则·之二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1,至神林浦2,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3,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4;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5,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6,山之灵所泄也7。敬故于是游所历8,皆类记之9,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10。
1所:约数。2神林浦:水口名。3苍酽(yan):浓郁的青苍色。4团团相衔:形容云气团团相连。5弇(yan)覆盖。6水之征:意为云是雨水的征兆。7“山之灵”句:意为云是山中灵气所出。8敬:作者自称。9类记:依次而已。10诒(yi):留给。【析点】 庐山香炉峰瀑布是著名的景观,李太白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诗。作者对瀑布只约略一点:“倍未雨时”、“望瀑布益明”,而将重点放在描写瀑布产生云气并渐次弥漫并环绕山峰的过程,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同是写云,此则与前则又有不同。首先是审美视点不一样。前则所写是山外之云,于太乙峰上俯视所见;此则所写是山内之云,于神林浦远望所见。其次是云给人的美感不尽相同:前则写云“千万成阵”、“相驰布空中,势且雨”;此则写白云“一缕起”、“团团相衔出”,一壮美,一柔美也。
上一篇:《游居柿录三则》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游点苍山记二则》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