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诸葛亮1
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俭以养德4,非澹泊无以明志5,非宁静无以致远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7,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8,险躁则不能治性9。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10。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大政治家、军事家,有《诸葛忠武侯文集》。2君子:指才行出众的人。行:行为。3修身:修养自身。4养德:培养德行。5澹(dan)泊:清净寡欲。明志:使志明,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6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7广才:提高才干。8淫:淫邪。慢:怠惰。励精:振作精神。9治性:控制性情。10接世:继承前人的事业。
【析点】 据《三国志·蜀书》载,诸葛亮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写到儿子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流露出掩饰不住的亲子之爱。但他对儿子决非庸俗的娇宠,在信中又有“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的忧虑。《诫子书》正体现了诸葛亮基于对儿子的深爱而发出的严肃教诲。他更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对后辈的教育,把问题提到能否“接世”的高度。他强调青年人应通过学习与修养来实现远大的理想,力求宁静、节俭,力戒“淫慢”、“险躁”。他对后辈的教导不仅有正面的引导、勉励,又以“时驰”、“日去”、“枯落”无成、后悔何及进行劝戒和警告,正反两方面的启发诱导,充分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深。
全文多用排偶句式,整齐而规则;整齐的排偶句中嵌有一些虚词,使语势舒缓,显示出谆谆告诫的语气。结尾四句变骈为散,抒情感叹的意味加重,更能促使后辈人的深思。
又据《三国志·蜀书》载,诸葛亮之子瞻作为蜀将,最后在两军阵前慷慨殉国,这一结局足证诸葛亮教子之成功。
上一篇:《试画工》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语录五则》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