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论语》1
五则·之一2
子曰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4,小车无軏5,其何以行之哉?”
1《论语》:书名,先秦时期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儒家主要经典。2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一章。3子:即孔子。4輗(ni):大车车辕前横木上的木销。5軏(yue):小车车辕前横木上的木销。
【析点】 儒家向有“三纲五常”之说,所谓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信”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之一历来为儒家所推崇,在孔子那里更是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认为,“信”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象征,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则难谓真正的人,也根本无法立足于世,就像车辕前的横木无插销,车子不能走一样。可见“信”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在实际上,孔子把“信”纳入了德育范畴(《论语·述两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弟子也自觉地加强这一方面的修养,如曾参就每天反省是否“与朋友交而不信”(《学而篇》)。孔子还主张统治者应以“信”治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信”由道德修养的内容上升为治国治民的手段,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是相通的。
历史车轮走过两千多年,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时代而变化而进展。但是,诚信作为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却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杨勇
五则·之二1
子曰:“三人行2,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这是《论语·述而篇》中的一章。2三人行:即三个人在一起。
【析点】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人无法穷尽所有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又由于个性、爱好、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相互学习。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著名思想。他自 己身体力行,不耻下问。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学文献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正如其弟子子贡所说:“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篇》)。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成就者无一不是虚心好学的。
孔子这种广泛学习的思想在后世儒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杜甫就提出“转益多师是吾师(《戏为六绝句》)的观点,韩愈不仅指出“圣人无常师”,而且大胆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的论断,可谓惊世骇俗。这些看法在今天仍具有进步意义。
杨勇
五则 ·之三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2。”
1这是《论语·子罕篇》中的一章。2彫:同“凋”,凋谢。
【析点】 善于运用比喻是《论语》的一大特点,且大多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而这一章却是只言喻体而未及主体。这是此章运用比喻的独特之处;也因此而使本章成为《论语》一书中最富形象性的一章。
此章是否有所特指不敢妄断,但孔子是有感而发这一点却可以肯定。事实上,后人已透过此话的表面看到其比喻意义,早在汉代,王符《潜夫论·交际》即云:“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世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直言出艰苦的环境、严峻的考验,才最显现人的品质。
杨勇 梁钦
五则·之四1
子曰:‘其身正2,不令而行3;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这是《论语·子路篇》中的一章。2其:指在上位者。身:行为。3不令而行:意为不下命令百姓也会去干。
【析点】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不是通过发号施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是用自己的正义行为来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拥戴,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孔子这段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深刻内容:一是领导者要约束自身行为,使之合乎正义,否则就难以做到令行禁止;二是群众并非愚民,他们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对领导不是一味盲从,所以不能轻视群众的力量。
《史记·李将军列传》曾引用这段话评赞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其实,此语又何止适用于李广一人呢! 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必须懂得这个道理,以之为座右铭。
杨勇
五则 ·之五1
子贡曰2:“君子之过也3,如日月之食焉4。过也,人皆见之;更也5,人皆仰之。”
1这是《论语·子张篇》中的一章。2子贡:孔子弟子。3过:过错。4日月之食:即日食、月食。5更:改正。
【析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要犯错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犯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有错不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
君子同样也会犯错误。孔子弟子子贡这段话,用“日月之食”形象化了君子的错误。“过也,人皆见之”,言外之深意是:想掩盖错误是不明智的,也不可能;“更也,人皆仰之”,“食”后的日月,人们会更觉它的鲜活、明亮。君子有错即改,不但无损于其威望和声誉,反而更能赢得人们的敬仰。比喻的运用使所要阐述的道理形象生动,其启发意义则更深,子贡不愧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诫子书》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诱出户》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