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
据统计,上海图书馆现存1949年前的家谱计11 700种,近10万册。上图家谱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覆盖面较广。上图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0个省,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其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肃、贵州、广东较少。浙江的家谱,集中于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
二是姓氏较多。上图家谱共分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最多,计638种,其次为陈姓622种,王姓524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其他徐、黄、朱、胡、杨姓等均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有80余姓,如吾、承、寻、帅、危、谌、港、後、平、阳、璩、青、斜、揭等。
三是质量较高。上图收藏的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刊本和木活字本,还有200余种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谱中保存着彩绘书像。家谱中还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谱,均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图收藏的家谱,相当一部分是上海开埠后外地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如《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家谱》,对于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于《合肥李氏宗谱》(1928年修)、《龙溪盛氏宗谱》(1943年修)、《无锡荣氏宗谱》(1935年修)等家谱则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由上可知,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存世家谱中都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数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但质量颇高。北京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共有藏书2200万册,是中国国家总书库,馆舍共计17万平方米。北图在创立之初,受梁启超馆长的影响,十分重视家谱资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图曾致函社会各界,广为征求家谱。到1950年,馆藏家谱已达348种。在以后土改等历次运动中,北图有识之士按照“人充我取”的原则,广为搜集家谱,数量不断增加。为加大整理地方志与家谱的力度,北图于1990年专门成立“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时家谱数量已达3006种。北图收藏的家谱,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很高,颇具特色:
一是收藏家谱覆盖面较广。家谱最多的是苏、浙、皖三省,其次为华中、华南各省,河北、山东、东北地区也有一些,西北地区最少。
二是家谱姓氏较多,共计268姓。超过50种以上姓氏的有12种,王姓最多,有142种,陈姓134种,张姓101种。
三是版本质量较高。宋代有2种,最早的为史浩纂的《仙源谱》,为内府钞本。元明代有322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史部传记类宗谱中的善本,北图几乎占一半。
四是少数民族家谱有特色。其一用汉文撰写的少数民族谱,计有八旗谱19种,蒙谱2种,皇室谱多种;其二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家谱,计满文谱21种,蒙、彝、藏文谱11种,均十分珍贵。
(来源:世界华人宗亲网)
上一篇:谱牒·家谱研究的动态·中国内地家谱收藏与研究概况
下一篇:碑文·碑文知识·碑文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