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研究·“祭文”和“悼亡诗”比较
祭文和悼亡诗虽然都属于悼祭文学,但严格说来,二者还不是同一类型的概念。祭文是古文的一种文体,按照姚鼐在《古文辞类纂》里的意见,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其中哀祭类就包括哀辞和祭文,两者同为哀悼死者,之间的区别是:祭文是要在设坛祭奠时朗诵的。祭文起源于祝文,最早是向死者献上食品,招呼他们来吃的(所以标准的祭文总是以“尚飨”或者“伏惟尚飨”结尾),后来慢慢加上了别的内容。明朝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里介绍了这种变化:“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祭祝,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体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唐宋以后,祭文的格式渐渐趋于定型,至明清,已演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就像葬礼上的嚎啕假哭一样。悼亡诗则并非某种诗体,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泛类。最早以《悼亡》为题的,是晋朝潘岳的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男子丧妻,也纷纷用“悼亡”作为诗题,渐渐地,“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内容。这种习惯并不规范,所以例外很多,比如明朝的薄少君女士,她悼念亡夫的诗作多达百首——数目也许是同类题目的冠军——同样是以“悼亡”为题。
祭文和悼亡诗最重要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体裁,而是说话的口气。祭文是对着死者发言的;悼亡诗近似自言自语。
从韩愈《祭十二郎文》到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到明清的一些形式祭文能看出,祭文写到后来,不大像是针对某个人的了,谁都适用。悼词是祭文的现代版,似乎也有这个趋势。相比之下,悼亡诗的发展保留了充分的个人空间,后人不吟诗不填词,也会用其他的形式把自己和死者最独特的关系写出来。
陆游: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薄少君:《悼亡诗百首·之五》
北邙幽恨结寒云,千载同悲岂独君?
焉得长江俱化酒,将来浇尽古今坟。
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本文题为《“祭文”和“悼亡诗”》 作者:佚名 来源:同怀网)
上一篇:祭文·祭文研究·古代哀祭文概述
下一篇:祭文赏析·《从台湾归来祭父母文》(王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