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欧阳修·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②,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③,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 刬削消磨。 百年之间,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④!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⑤。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滁:滁州,今安徽滁县。②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是后周世宗 (柴荣) 的大将。956年,他率军在滁州西南的清流山击败南唐中主李景 (璟)的部队。③图记: 地图和文字记载。④涵煦: 滋润化育。此指宋王朝功德无量,养育万物。⑤刺史: 本为汉代的州官,此代指宋朝的知州。
【译文】 我管治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出滁州水的甜美。询问滁州本地人,知这水源就在州城南面大约百步的近处。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独立; 下面是幽深的山谷,黑幽幽地藏着; 中间有清泉,翻滚涌冒出来。无论仰望俯视,还是左右顾盼,都很悦目。于是我疏通泉水,凿开乱石,开辟一块地作为亭子,与滁州人来往游玩其间。
滁州在五代战乱年代,是战争要地。从前宋太祖曾率后周的军队打败南唐李景的十五万军队于清流山下,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和姚凤于滁州城东门外,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考察过它的山河地形,根据它的地图和文字记载,登高眺望清流山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擒的地方。而老年人都已不在了,真的是天下的平定已很久很久了。自唐朝失去统治,海内分裂,豪杰纷起争夺,在各地建立起的国家,数不胜数。直到宋王朝承接天命,圣人一出,四海就统一了。过去所凭持的高山险地,都铲削消磨了,百年来人们只是淡漠地观看这些高山清水了。想打听有关历史的事迹,可遗老们都去世了。今日的滁州处于江淮之间,车船商贩、四方宾客都不来,百姓不知外边的事而安心于田土谋生,并乐于这样生老终死。有谁知道皇上的功德使人们休养生息,承受皇恩已百年之久呢!
我来此地,喜欢它的地方僻静、事务简少,又喜爱它的风俗安闲。发现这处山谷间泉水后,就天天和滁州人仰望高山、俯听泉流,采摘幽香的花草,承受大树的荫凉,风霜冰雪,清秋显露,四季景色无不可爱。又幸运地碰到当地人民由于连年丰收而欢乐,喜欢跟我同游。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河地理,说出它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安然享受丰年快乐的原因,是幸运生在无动乱的时期。宣扬皇上恩德,并与民同乐,这是刺史的本职。于是就把 “丰乐” 作为这个亭子的题名了。
【鉴赏】 本文作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即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 的改革而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作者虽政治上失意,但仍关心国家的改革,因此全文主旨并不在记述丰乐亭的美景,而在于以赞颂皇上功德、人民安乐,婉讽保守派,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勿忘国家大计。文章先简单交代了发现泉水和修建丰乐亭的经过。然后放开文笔,追叙五代战乱时期发生在滁州的史迹,说明此地乃战争要地; 由于“圣人”赵匡胤的出现,才结束了长期的纷乱,并由于宋王朝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才使滁州人民享受“丰年之乐”。最后描述自己与民忘情山水的快乐,并点明亭子命名的意义。全文夹叙夹议,今昔对比,从容不迫又蕴含感慨和寄寓。
上一篇:《古文观止·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