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
魏叔子之父, 最长 【1】 人识见。叔子盛推朝宗 【2】, 朝宗故当不及【3】也。《集》太多, 予欲录其精美者为一集, 而薙【4】去客游【5】后作什之九以附焉。嗟夫! 使【6】叔子足不下金精山, 不爱浮誉, 不受 【7】大腹贾金钱滥作文字, 不急欲成集, 益之岁年【8】, 演漾平迤【9】, 时而出之, 庶几乎儒者之文矣。昌黎云:“无慕乎速成, 无诱于【10】势利。”有味哉! 有味哉!
【注释】
【1】 长(zhang): 增长。
【2】 朝宗: 侯方域字朝宗, 明代才子, 文学家。河南商丘人, 有《壮悔堂文集》传世。
【3】 及: 比得上。
【4】 薙; 除去。
【5】 客游: 指像客人一样在外游历。全句的意思是: 剔除掉魏叔子在外游历之后的十分之九的作品 (只留十分之一) 收在我所要编的集子里。
【6】使:假如。
【7】受:接受。叔子接受别人金钱,遂不得不为人家寿、序及墓志铭等。
【8】益之年岁:“之”指文章,此句意指在文章的写作上再增加几年功夫。
【9】演漾平迤:演漾,通荡漾,这里指磨练。平:治理。迤:邪曲不正。此句意思是:磨练(笔法)修正不足之处。
【10】于:这里为表被动的介词。
【赏析】
本文是王庆麟为《魏叔子文集》写的书跋。全文共一百十九字,短则虽短,然其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毁誉卓识, 自酝其中,读后令人轻松愉快而又回味隽永。
文章开门见山,“魏叔子之文,最长人识见”,一语点出叔子为文之最大特点。魏叔子名禧,字凝叔,号叔子,又号裕斋,宁都(今江西宁都)人。魏禧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幼即好诗书,后成为清初重要的散文家。著作有《左传经世》十卷,论治道与兵法;《日录》三卷,属随笔性质;《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专收诗文。其诗文采不足,成就远不及他的古文。他的古文受《左传》及苏洵文影响较大,善于议论,见解高超,多能发人所未发。文风凌厉雄健,尤其喜欢表彰忠孝节烈,摹画淋漓,慷慨激昂。但也有不少文章,由于写作过于匆忙,似嫌火候不足。“最长人识见”即是谓叔子文能发人之未发。“叔子盛推朝宗,朝宗故当不及也”,魏叔子特别推崇明代才子侯朝宗,本文作者王庆麟认为,侯朝宗比不上魏叔子。这里用了一个非常浅显的比喻,以朝宗文与叔子相比,衬托出魏叔子之文的成就,也足见作者爱其文之深。然而作者并不是认为魏叔子的文章篇篇精华,字字珠玑,而是要“薙去客游后作什之九”,方能称得上“精美者”,这样的删除不可谓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下文以作者慨叹述说理由,“使叔子足不下金精山,不爱浮誉,不受大腹贾金钱滥作文字,不急欲成集,益之岁年,演漾平迤,时而出之,庶几乎儒者之文矣”,几个否定句,道出了叔子一生的几大弱点。这中间有些历史背景,魏叔子在明末时,预感到天下将乱,就把全家迁到离县城40里的翠微峰(即文中金精山)上居住,这座山山峰奇险,四面绝壁,如斧劈刀斫,中间仅有一条通道,叔子在险要处设闸,命人守望,使其更为安全。后宁都战乱,只有翠微峰完好无损。因此,士友中不少人投奔并迁居此山避难。魏禧与其兄魏祥、弟魏礼和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粲等九人,常在此中讲学,相互切磋,时人称为“易堂九子”(山中有魏叔子父魏北风所设“易堂”)。开始只为避兵灾, 后则为复明。康熙三年(1664), 魏叔子曾下山出游, 到江淮一带, 所至以文会友, 东南一带豪杰, 都与易堂九子互通声气, 达到了他出游的目的。为了筹集经费, 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 魏叔子常以文索金, 作文则时有滥行, 不免降低文章质量; 回山后, 匆匆为诗文结集。以博世名。这也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 作者借魏叔子之文以发此论, 亦有借此喻世的目的。最后引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话以证此理:“无慕乎速成, 无诱于势利”, 谓学者宜甘于淡泊与寂寞, 即今之学者所谓”板凳须坐十年冷, 文章不着一字空”。“有味哉! 有味哉!”两句, 则风趣毕现, 活脱脱为一儒生, 以手拈须, 含笑道出两句“警语”, 然后倒剪双手, 迤迤而去。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目的不在评魏叔子文之优劣, 而在于借魏叔子之文阐述作者对做学问的见解, 作者认为, 作为一个学者, 应不慕虚荣、不为钱帛, 而应甘于清贫, 闭门钻研, 苦心积累, 刻意磨练, 才能做出“儒者之文”, 成为“有味”文章。
上一篇:《古文观止·清文·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