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二月十六日【1】, 前乡贡进士韩愈, 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2】, 待命凡十有九日【3】, 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 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 以求毕其说, 而请命于左右【4】。
愈闻之: 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 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 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5】,虽其所憎怨, 苟不至乎欲其死者 【6】, 则将大其声疾呼, 而望其仁之也 【7】。彼介于其侧者, 闻其声而见其事, 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 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 苟不至乎欲其死者, 则将狂奔尽气, 濡手足, 焦毛发, 救之而不辞也【8】。若是者何哉? 其势诚急, 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 行且不息【9】, 以蹈于穷饿之水火, 其既危且亟矣; 大其声而疾呼矣, 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10】,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11】?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12】:“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13】,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14】,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15】;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16】,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17】。情隘辞蹙【18】,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19】。愈再拜。
【注释】
【1】二月十六日: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二月十六日.
【2】向:从前。
【3】待命:等待指示。韩愈曾在这年正月二十七日第一次上书宰相,故云.
【4】毕:完毕.
【5】介:居处.
【6】苟:假如.
【7】仁:施行仁爱.
【8】濡(ru):沾湿.焦:被火烧伤.
【9】愚不惟道之险夷:愚笨从不考虑道路的危险和平安.
【10】爇(re):燃烧。
【11】且:将.
【12】或:有的人.
【13】窃:私自.不知言者:不了解情况的人.
【14】布衣:平民.抽擢(zhuo):选拔提升。
【15】间:区别.仕:做官
【16】进人:推荐人才.
【17】 方: 比拟。
【18】 蹙 (cu): 迫促。
【19】 惟: 希望。垂怜: 加以怜惜。
【赏析】
史书上说, 韩愈“发言直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 拙于事务”。他在宦途上屡受挫折, 很不得意, 也许与他的直言不讳, 不谙事务有很大关系。韩愈二十四岁考取进士, 到唐德宗贞元十一年, 已经四年了, 一直在吏部的博学宏词科, 不曾得到一官半职。他曾经向一些达官贵人们上书,希望能被举荐, 却没有任何成效。这年年初, 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接连三次向宰相们上书表白心意, 以求引荐, 希望有所作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就是其中的第二次上书。
韩愈着文, 常常能够别出心裁, 自成一体。而善于设喻, 是韩文的一大特点。此篇文章言明心志, 求荐于显贵, 却先以设喻开篇, 委婉曲折,寓意其中。设喻之中又转折变化, 层次分明: 陷于水火之中者求救于人,不只希望父兄子弟伸出慈爱之手, 大声疾呼, 期待亲人; 对于他身旁的人, 虽然为他所怨恨, 只要不想让他死的人, 也同样要大声呼救, 希望对方施行仁爱之举, 救他于危难之中。此一段写求救者。那个处在他旁边的人, 也不只是出于父兄子弟的慈爱, 然后才上前搭救保全他, 虽然对他有所怨恨, 只要不想让他死去, 就会飞奔上前, 不顾自身, 奋力搭救而不退却。此一段写救人者, 以上两段对求救者与救人者的刻划, 十分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状。接着, 作者又用一句话对前景作了概括:求救者势急情悲, 岌岌可危, 简洁扼要, 点明情势。
设喻并非无由虚设, 而是为了借喻发挥, 阐明本意。作者随即转入了正文, 叙述自己多年来勤勉学习, 极力行事, 愚笨得不知晓道路的艰险与平直, 力行不止, 以致陷入贫穷饥饿的水火之中。文章连用四个“矣”字,“强学力行有年矣”,“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宰相也“闻而见之矣”。句句入情, 长嘘短叹, 悲痛深沉。紧跟着趁势设问, 宰相是上前保全呢, 还是只求自安不去解救呢? 如果来人问, 有人看到他人溺于水中,炙于火里, 有可救之法而终究不去救, 宰相认为可以称得上仁人吗?且叹且问, 见情见理, 使人不得不生恻隐之心, 不得不动手足之情, 不得不思仁爱之义, 不得不寻保全之道。
行文至此, 着重写了一个“势”字, 陈述了作者势急情悲的境遇。下面因势入时, 再起一议, 着重围绕“时”字进行论说, 所谓时者, 即指时机,时运, 机遇。作者对时机不成熟的说法不以为然, 认为, 时机是由在上位者造成的, 而不是由天造成的。否定了与己意不合的说法, 又及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有破有立,随机应变,表现了作者善发议论,长于驳辩的才能。论点鲜明深刻,而且凿凿有据。不论今人还是古人,不论高官还是小吏,都能够创造时机,举荐人才。或擢选布衣,或取于盗者,或举于管库之人.只要在上位者能够审时度势,提供机会,人才就会应运而生,得到提拔任用.论述虽然简洁,却自上而下,纵横古今,条理清晰。
纵观全文,作者紧扣“势”、“时”二字,设喻生议,寄情于喻议之中。绘“势”灼灼逼人,论“时”独具新意。“势”为“时”作铺垫,“时”由“势”而托出。“势”“时”相连,步步深入。文章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描述事物、刻划人物,设事立言也十分生动准确。遣词造句形象精彩,如:手足之濡,毛发之焦,介于其侧,狂奔尽气.语气短促有力,情势宛在。选用人才曰取、曰举、曰抽擢。语言简练精当,深沉婉曲。
上一篇:《古文观止·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苏轼·后赤壁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