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薛福成·杂记(四首选一)
阶前两螘穴【1】, 东西相望【2】。天将雨, 螘背穴而斗。西螘数赢什伍【3】, 东螘败。乘势蹙之【4】, 将傅垒矣【5】。东螘纷奔告急, 渠出穴如潮涌【6】, 济师可三倍【7】, 逆诸础下【8】。相者【9】, 相捦者【10】, 胜相嗾者【11】, 败相捄者【12】, 相持僵毙不动者, 沓然眩目 【13】。西螘伏尸满阶, 且战且却【14】。又有螘自穴中出, 向东螘若偶语者【15】, 盖求和也【16】。东螘稍稍引退, 西螘亦分道收尸。明日视之, 则西螘徙穴益西, 无敢东首者矣【18】。
夫螘, 知相若【19】, 力相等, 两陈交锋【20】, 数多者胜。蚁似能用其众者。然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21】, 则一胜乌足恃哉【22】! 余以是知天道好还【23】, 而盛衰之不常也【24】。
【注释】
【1】螘(yi):“蚁”的本字。
【2】相望:相对。
【3】什伍:军队。这里指蚁兵。
【4】蹙(cu):迫。
【5】傅:通“附”,附着,靠近。垒:原指营墙,这里指蚁阵。
【6】渠:大。
【7】济师:增加军队。可:大约。
【8】逆:迎。诸:古汉语兼词,相当于“之于”。础: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墩。
【9】齮(yi):齮龁,咬。
【10】(qin):通“擒”,捉。
【11】嗾(sou):指使。
【12】捄(jiu):“救”的本字。
【13】沓(ta)然:繁多的样子。眩目:眼花,引申为迷乱。
【14】却:退。
【15】偶语:相对而语。
【16】盖: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
【17】徙(xi):迁移。益:更加。
【18】东首:向东。
【19】知:同“智”。相若:相当,差不多。
【20】陈:同“阵”。
【21】倏(shu)忽:疾速,忽然。
【22】乌:疑问语气词,哪、怎么。恃:依靠、依赖。
【23】余:我。以是:因此。天道好还:《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清代魏源谓:知道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此天道也;杀人之父兄,人亦杀其父兄,是谓好还。后来把“天道好还”作为“恶有恶报”的同义语。
【24】常:固定不变。
【赏析】
杂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杂写所见所闻,往往就所写的事情发表议论。本文是就看两窝蚂蚁争斗,引出一个“天道好还,而盛衰之不常也”的哲理来。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东西两蚁争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二段),是作者就此发表的议论。记叙部分,首先交代“两螘穴,东西相望”,说明两蚁本有平等共存并峙之势。接着写初战“西螘数嬴什伍,东螘败”,点明西蚁本应就此收兵,保持胜势,但它们却胜而不知止,“乘势蹙之, 将傅垒矣”。此种形势对于东蚁来说确有“黑云压城”之势, 因此“纷奔告急”; 然而它们并没有慌乱, 而是针对形势, 采取了正确对策:“渠出穴如潮涌, 济师可三倍, 迎诸础下”, 这一来形势发生了突变。经过双方一场短兵相接的恶战, 结果是“西螘伏尸满阶, 且战且却”, 形势变得对西螘不利了。在这种情况下, 西蚁只得“求和”。此时,东蚁并没有象西蚁那样穷追不舍, 而是有利有节,“稍稍引退”。最后以“明日视之, 则西螘徙穴益西, 无敢东首者矣”, 补充交代了战后的形势。这种形势, 和开头所说的“东西相望”, 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耐人寻味, 即西蚁为什么在初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会有后来的结局?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点什么启示?对此, 作者进行了分析, 文章转入议论部分。文章首先指出, 东西两蚁“知相若, 力相等”, 本来势均力敌。在这种形势下,“两阵交锋, 数多者胜”, 这是西蚁初战能胜和东蚁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然而, 取胜之后又应如何?文章用一个反诘句指出:“一胜乌足恃哉!”西蚁之所以会有后来的失败, 就是因为它们“恃”“一胜”而不知止, 因而“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至此, 文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天道好还, 而盛衰之不常也。”综观全文, 记叙部分情节曲折多变, 却又层次井然; 议论部分, 因事见义, 阐明作者从中悟出的道理, 发人深省。记叙、议论, 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这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
本文的第二个特点, 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蚂蚁以人的思想、感情、智谋与行动, 加上绘影绘声的描写, 使得文章非常形象、生动。如写东蚁在初战失利之后“纷奔告急, 渠出穴如潮涌, 济师可三倍, 迎诸础下”, 这哪里是蚁群, 简直是一支训练有素、指挥有方的大军! 其中“纷奔告急”四字, 写出东蚁在形势危急时候全军的紧张状态;“渠出穴如潮涌”,写出东蚁为了反败为胜而采取的果断措施及出兵时的浩大声势。再如, 写两蚁展开恶战时, 连用五个“者”字句, 生动形象地写出这场恶战紧张激烈动人心魄的场面和蚁兵交战时的各种姿态。读后使人如历其境, 仿佛目睹了其形象, 听到了一片喊杀声。最妙的一笔是, 西蚁在作战失败后,“有螘自穴中出, 向东螘若偶语者, 盖求和也”, 逼真的再现了当时的场面, 仿佛使人看到了在“谈判”中双方在那里互相指责的样子, 听到互相讨价还价、协商争辩的声音。
本文的第三个特点是, 记叙、议论有机结合, 议论紧扣所叙之事, 处处照应, 议不空发, 使两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如,“夫螘, 知相若, 力相等”, 照应开头“阶前两螘穴, 东西相望”, 说明本来的形势;“两阵交锋,数多者胜”, 照应初战时西蚁胜和再战时东蚁因“渠出穴如潮涌, 济师可三倍”而胜;“倏忽之间而胜负异焉, 则一胜乌足恃哉”, 照应西螘先胜而不知止, 以致后败, 等等。由于能够反复照应, 叙为议服务, 议从叙中引出,使两部分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上一篇:《古文观止·谷梁传·有子之言似夫子》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杂说(四)》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