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杂说一
龙嘘气成云【2】,云固弗灵于龙也【3】。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4】,薄日月【5】,伏光景【6】,感震电【7】,神变化【8】,水下土【9】,汨陵谷【10】:云亦灵怪矣哉【11】!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12】。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13】。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14】。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15】!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16】。《易》曰:“云从龙【17】”,既曰龙, 云从之矣!
【注释】
【1】杂说:文体的一种,也可称“杂文”。
【2】嘘气:吹气,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3】固:本来。
【4】茫洋:辽阔,无边无际。穷:极,尽,达到尽头。玄间:青天,太空,古人以“玄黄”分别代表天地的颜色。
【5】薄:通“迫”,逼近。
【6】 伏: 遮盖。光景: 日月的光辉。
【7】 感: 感应。震电: 雷电, 出自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
【8】 神: 作动词用, 使神奇。
【9】 水: 作动词用, 降雨, 用水浸润。下土: 土地, 出自 《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 照临下土”。
【10】 汨: 淹没。陵: 丘陵。谷: 深谷。
【11】 吴哉: 表示终结和感叹的语气。
【12】 使为灵: 使之为灵, 中间省略了指代“云”的“之”字。
【13】 若: 然而。则非: 并非。
【14】 神: 作动词用, 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5】 信: 实在、真的。
【16】 乃: 竟, 居然。
【17】 《易》: 即 《易经》, 系我国古代一部卜筮用的书。云从龙: 出自 《易经·乾卦·文言》:“云从龙, 风从虎。”
【赏析】
“杂说”是一种随感性的议论文, 内容形式都比较自由。唐 《韩昌黎集》 中有杂说四篇, 本篇为第一篇, 又称 《龙说》。
本文虽然仅有百余字, 却写得形象生动, 气势雄伟, 文字简洁, 笔法活脱, 跌宕宛转, 读来仿佛那腾云驾雾的神龙跃然纸上; 同时, 它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阐述龙云相依的关系, 寓示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 形意交融, 挥洒自如。贯穿全文的生动形象的比喻, 同层次分明的议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从 《易经·乾卦·文言》 中“云从龙”一句加以发挥, 分三个层次描述了龙云相依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龙嘘气成云”, 龙得云则变化无穷.可以在辽阔无边的太空中自由自在的游动, 逼近太阳和月亮, 遮盖住它们的光辉; 可以感应出霹雷闪电, 降下大雨, 浸润大地, 淹没丘陵和深谷。这一段把大自然的变化归结为云的变化, 而又把云的变化凝化为龙的所为, 形象生动, 气势磅礴, 又很富于哲理: 龙制造了云, 而正是云的存在, 使得龙足以施展自己的神威。
第二个层次: 集中阐述龙云相依的关系。是龙使得云变化无穷; 龙的千变万化虽然不是云赋予它的, 但是, 龙得不到云, 便不能神妙地显现出它的变化和威力; 龙失去了它所凭借依靠的云, 是不行的。没有龙, 云不会变化无穷; 没有云, 龙也显现不出它的变化和声威, 龙与云是互相需要、互相依靠的关系。文中曲笔抒写, 令人意会。
第三个层次:阐述龙云相依关系的主体是龙。龙所凭借依靠的云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真正的“龙”,云自然会跟从它了。结尾用“云从龙”,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又和开头的“龙嘘气成云”相呼应,实在是难得的妙笔。
托物寓意,形意交融,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这是指“君臣际遇”,说明君臣相依的关系;也有人说,这是指“朋友交谊”,说明朋友之间要互相依靠;其实,这种随感而发的议论文立意较宽泛,正如清朝人李光地所评论:“此篇取类至深,寄托至广。精而言之,如道义之生气,德行之发为事业文章;大而言之,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应求,圣人之风之兴起百世,皆是也。”全文主旨在于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远大的抱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都需要有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一国之君,没有群臣的辅佐,天下百姓的拥戴,就无法治理国家,一个人没有朋友的帮助,成就不了什么事业。即便是圣人的教诲,没有一定条件,也不会流传百世。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抱负得以实现。这正是这篇杂记的难能可贵之处。
上一篇:《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韩愈·杂说(四)》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韩愈·杂说一》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