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
(檀弓下)
晋献公之丧, 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1】, 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 得国恒于斯【2】。’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3】, 丧亦不可久也【4】, 时亦不可失也, 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5】。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 仁亲以为宝 【6】。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7】。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8】, 身丧父死, 不得与于哭泣之哀【9】, 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 【10】。哭而起, 起而不私 【11】。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12】。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 则未为后也, 故不成拜; 哭而起, 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 则远利也【13】。”
【注释】
【1】 秦穆公: 秦国国君, 春秋五霸之一。公子重耳: 晋献公之子,后为晋文公, 亦春秋五霸之一。
【2】 恒: 常。斯: 此, 这时。
【3】 俨然: 恭敬谨慎的样子。忧服: 服丧。
【4】 丧: 失去国内地位, 逃亡在外。
【5】 舅犯: 即狐偃, 字子犯, 重耳的舅父, 与其一起流亡。
【6】 仁亲: 仁爱怀念亲人。
【7】 说: 同“悦”。
【8】 亡臣: 逃亡在外的人。
【9】 与: 参加。
【10】稽颡:古人守丧时拜客的礼节,拜时以额触地。颡,指额头。
【11】私:私下交谈。
【12】子显:秦国使者名,即公子絷。致命:回报。
【13】远:避开。
【赏析】
《公子重耳对秦客》是选自《礼记·檀弓下》的一章。晋献公生前宠信骊姬,杀了世子申生,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这篇文章写的是晋献公死,此时重耳正流亡在狄,秦穆公派使者前来吊唁,慰问重耳,并表示有意将重耳送回晋国继位,当然其中不乏以此来试探的企图,重耳与谋臣对此事极为慎重,为此进行了巧妙的周旋,显出一副遵循礼制、仁爱亲厚的姿态,使秦穆公大加赞赏,赢得了秦国的信任,为以后返国继位打下了基础。
这篇文章叙事简洁,层次分明,四段文字将事情的发展变化写得清晰完整。第一段写秦穆公在晋献公死后,使人吊问重耳,表达欲送重耳归国继位的意向。文章先说“晋献公之丧”,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因由。“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叙述交代了秦使吊唁,既点出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又说明事件的起源,而且把吊唁慰问时繁琐的礼仪细节都省略了,显示出擒题简练敏捷的特点。接着“且曰”一语表明是在吊问之后说这番话的。秦使所转达秦穆公的这段话,才是这次吊问的真实目的所在。“寡人闻之”表示这是秦穆公的原话。“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先以时人俗语,直截了当地指出时机在即,千载难逢,激重耳不宜放弃此良机。然后再以委婉语气加以劝诱,“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表面似设身处地为重耳着想,实际是语言上玩弄欲进先退,欲擒故纵的手段。“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立即用排比句式再次进一步表达劝诱重耳归国继位的意思。最后“孺子其图之”既是规劝重耳之思,也是一种试探。这句也表现了秦穆公与重耳的关系。这段话写秦穆公在晋献公刚去世。就设法使重耳归国继位,在礼法上是不适宜的,而迫不急待地想使重耳为自己政治利益服务的意图也不难识破,这就为下文写重耳不急于答应归国作了铺垫。
承接上段,第二段写重耳之舅子犯为公子谋划,使他不急于求成,以大道理应付秦使,暂时谢绝秦穆公。这段开始“以告舅犯”承上段叙述重耳向舅舅子犯询问对策,表现了青年公子对随其出亡的谋臣的信任和对长辈的尊重。而子犯是有深远的政治眼光的,他对形势和现实的实力是有充分的估计的。从重耳的角度来考虑,他似乎还不成熟,要成为一位贤明君主,还需磨练,玉汝于成,即便此时能够归国继位,亦不足以控制晋国。从秦穆公的角度考虑,秦国为自身利益打算的意图不难看清,如果马上借助秦的力量, 恐怕很难摆脱秦的控制。基于这些充分的考虑, 子犯建议“孺子其辞焉”, 劝重耳谢绝对方, 语气果绝, 语言虽简短, 却深有意味。而后子犯讲出谢绝对方的原因, 这里子犯并没有说自己对形势的分析, 而是用仁爱亲亲的大道理教诲重耳, 既说明了使重耳谢绝归国的理由,又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对秦穆公某种程度的不信任, 而且也自然传授给重耳对付秦使的方法。“丧人无宝, 仁亲以为宝”表而是说给重耳听, 以仁亲之道教诲他, 实际也是教给他如何巧妙谢绝的方法。“又因以为利”一语其所指自然不仅在重耳, 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是说秦穆公亦可“因以为利”。“天下其孰能说 (悦) 之”含蓄地表达对秦的不信任。天下诸侯都不喜欢的事情,为什么秦唯独喜欢呢? 子犯对秦的讥讽揭露, 音在弦外。最后子犯又言“孺子其辞焉”。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解释之后, 要求重耳谢绝的意思更为坚定了, 语气也更为恳切。这段话将子犯与重耳的关系表现得很突出, 子犯是重耳之舅, 又是其主要谋士, 子犯有长者与臣下的双重身份,因而表现出既足智多谋, 又具长者风度。
第三段转而写重耳谢绝秦使, 通过对重耳的对话和动作描写, 表现他谢绝秦国建议的巧妙方式。“公子重耳对客曰”的客, 指秦使。“对”字表明重耳对秦使说如同回答秦穆公的询问, 故用此字, 也使下而的一段话与开篇秦使转述秦穆公建议相照应。文章先写重耳用一番大道理应付, 说得入情入理, 既显露回绝之意, 又使自身在人品道德上的威望得以提高, 充分地表现了外交辞令的高超技巧, 委婉之中有刚毅之气。这里第一句话先对秦君表示谢意。然后突出他在特殊环境不得尽哀, 致使内心悲痛, 旨在表现自身仁爱的品质。后一句婉转地表达谢绝对方建议的意思, 这里以“他志”表示归国为非分之想, 又以“君义”一语巧妙地为秦穆公提供下台阶的机会。在写完重耳这段话后, 文章写重耳“稽颡而不拜, 哭而起, 起而不私”三个连续动作, 表现他循规蹈矩, 言行一致。这也大出使者意料之外, 致使引出下文, 笔法绝妙。
最后一段, 写秦使回报秦穆公, 写秦穆公的反应, 交代这一事件的结局。“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直到此处才出现秦使的名字, 这也是对开篇的补充之笔, 同时一句话对上述事件作了概括, 进行过渡。接着以秦穆公的一段话结束全篇。这里穆公没有因重耳的谢绝其建议恼怒, 而是顺着重耳给的台阶下来, 对重耳大加赞扬。穆公先以“仁夫公子重耳”感叹的语句对重耳表示赞赏。然后扣合上段, 而对重耳的辞谢的三个连续动作作解释, 表现他对重耳的钦佩。穆公的这些表现, 一方而说明他被重耳折服, 对重耳更加信任, 为以后他帮助重耳归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方面也说明子犯重耳他们谋略相当成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而将事件的结局表明了。从章法上看, 秦穆公来具体解释重耳的动作, 使文章繁简得当, 结构上前呼后应,显得更为完整。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也有独到之处。如子犯足智多谋,老成持重,目光敏锐,有长者风度。而重耳态度谦逊,善于辞令,善于作戏,尊长从谏。秦穆公善于变化,也可窥其一斑。另外文章叙事简洁,言简意赅,亦有可师法之处。
上一篇:《古文观止·汉光武帝·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洵·六国论》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