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刘开·知已说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1】,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2】。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 己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殉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3】。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 王侯有不屈之士, 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4】。如使受知者, 皆谗谄面谀, 希迎意旨, 图旦夕之安, 而忘其所有事, 卒使世之论者, 谓下无可取之实, 而上无知人之明, 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 【5】光武 【6】知严光【7】之不能屈, 而不绳以君臣之法; 献子【8】有友五人, 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 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 逢破之赏识, 而即欲顺从求悦者, 是不以道义自处, 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 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 而其终也, 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 【9】之客三千, 其最难屈者, 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 然卒赖其功力以建功人国, 显名天下。
嗟呼! 非常特达之士, 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 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 以系北溟之鹏【10】, 虽欲为之回翼, 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11】, 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
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释】
【1】 醴: 甜酒。《汉书 ·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 元王为之设醴。及王即位。忘设焉。穆生曰:“可以逝矣! 醴酒不设, 王意之怠。”
【2】 畴昔: 以前, 以往。
【3】 渎: 怠慢。
【4】“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出自 《汉书·汲黯传》:“大将军青既益尊, 黯与抗礼。或说黯曰:‘大将军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 反不重耶?’”揖客, 古之专门作揖行礼之人。
【5】“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语出李陵 《答苏武问》。
【6】 光武, 即东汉光武帝。
【7】 严光: 《后汉书·严光传》:“光, 字子陵, 与光武同游学。光武继位, 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帝除为谏议大夫, 不屈。”
【8】 献子, 出自 《孟子》:“孟献子, 百乘之家也, 有友五人焉。……此五人者,友也,皆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9】信陵:即信陵君,魏之公子,先从候生之计而救赵,后顺毛薛二公之言以救魏,扬名天下。
【10】北溟之鹏:溟,海也。语出《庄子·逍遥游》。
【1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的高足弟子。
【赏析】
知己,一个多么美妙而神圣的字眼!它是人类生活中的玉液琼浆,是造化为了补偿人生的痛苦而赐予的最高奖赏!人们常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平淡的人生。同样,没有知己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无聊的人生。法国作家蒙田曾经说过,“哪怕置身天国,如果没有一个伴侣相陪而独自漫游于那些伟大而神圣的宫殿里,也是并不令人愉快的。”
人类天生就是群居的动物,需要相互间的理解,真诚。但这又谈何容易!只有真正的知己,才会向你捧上清纯的心泉。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知己?他在哪儿?怎样才能得到?这正是《知己说》所要回答的问题。
但作者又不是全面地探讨知己的各个方面——在这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中实际上也不可能进行全面论述,而是通过对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知己相交的典故的叙述,以及他对社会人生的仔细观察、体味、思考,突出地在知己如何相处上表明了他的看法:“不屈道以殉私,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甄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为突破口,然后长驱直入,层层铺开,让思想的浪花在读者的心灵中飞进!如果作者面面俱到,平均用笔,反使文章杂乱无章,肤浅而不深刻,这和军事上集中使用兵力的道理是一样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千古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作者第一句话就为全文的思想基调定好方向:“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并不难,和一个相互理解的人相处才是真正的难。的确,无论一个人的经历多么曲折,学问多么高深,性格多么内向,总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两个“知己。”但也正是因为了解双方在言谈举止中比较随便,往往在生活细节上得罪对方;或者双方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也不能再逃过对方敏锐的眼光,因而会觉得对方并不像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高尚、纯洁、富于智慧,不可避免的产生某种程度的隔膜。当这种隔阂发展到其中有一方不能忍受的地步时,双方原本建立在了解上的知己就分道扬镳了。“我们在月光中相遇,却在阳光下分手。”这是知己难处的一个方面。
更进一步说,双方一旦成为知己,他们的思想、言谈、举止就必不可免地会互相影响, 如果能够彼此取长补短, 学习上互相帮助, 生活上互相关心, 事业上携手共进, 就能使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 扬名立业; 如果知己间不但不能从对方身上获取对自己身心有益的营养, 反而狼狈为奸, 那么发展下去, 一不谨慎, 就会身败名裂, 难怪作者感叹:“士以遇知己而名著, 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可不惧哉!”这是知己难处的另一方面。
从知己难处及知己相处的重要意义, 转到下文着重论述知己如何相处, 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作者就引用了王元与穆生交游的典故, 提出了自己对知己的看法。
据 《汉书 ·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 元王为之设醴, 及王戊即位,忘设焉。穆生曰‘可以逝矣! 醴酒不设, 王之意怠。’”对穆生的这个行为,作者最初很不理解。及后来亲见乡间一些饱学之士“心驰势力, 变刚正之操, 以事媚悦”, 结果“所求未获, 己为天下所非笑。”这时作者才明白, 穆生这样做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无趋炎附势之嫌, 又避免了日后楚元王的冷遇——“醴酒未设”仅仅是“王之意怠”的一个信号, 一个开始,同时也成就了元王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好名声, 而元王昔日对自己的厚待也更加突出了, 确确实实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作者由是认为真正的知己应该“不屈道以殉私”,“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
那么, 如何“善处”才能“全人己之美呢? 作者继续从士的角度分两个层次进行论述。
从“士”的方面说, 首先必须做到“上交不谄, 下交不渎”。渎, 是怠慢之意。作者认为, 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交知己, 不能一味溜须拍马, 专事奉承阿谀, 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也不能慢待冷遇。的确, 各人的社会地位, 文化教养等是会有差距的, 但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人格是一致的。人们与知己相处的动机虽各不相同, 但希望在知己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是共同的。另一方面,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存在, 只有真诚地指出这些缺点错误, 而不是一味隐瞒粉饰,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己。相反, 如果士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 就“谗谄面谀,希迎意旨, 图旦夕之安”的话, 那么, 世俗之人就会评论“下 (指士) 无可取之实, 上无知人之明。”换句话说, 就是既不能“成己之美,”又不能“成人以天子之尊, 尚不能迫严光为己用, 岂不说明士“固不可以势束”吗?而信陵君礼贤下士, 终如愿以偿, 不又暗示着士“可以礼屈”吗?
议论文论据贵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用典用事要切入题旨, 以一当十。例如信陵君的典故就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外, 还暗援了“君子上交不谄, 下交不谀。”据《史记·信陵君列传》, 信陵君为王侯公子, 而侯生不过是一介看门人, 毛公是赌徒, 薛公则市井中沽酒为生,然而信陵君“置酒大会,虚左自迎”(“左”表示尊贵)才请到。毛公、薛公则是信陵君徒步去结交来的;可见此三人皆无谄媚之嫌,而信陵君礼贤下士,低就市井之徒,也无怠慢之虞了。可见作者在选典上的良苦用心。
结句从孔子高足子夏犹在求“纷华”与“学道”二者之间犹豫不决,而为有志于洁身自好的高士忧虑。实际上也就是忧虑当今无士,知己难寻,与文章开头的“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相呼应。
纵观全文,作者以知己相处为核心,引经据典,分别从“士”和“上”的角度层层剖析,段落分明,条理清晰,用典精当,并通过典故紧密上下文的关系,使篇章结构匀称而又融为一体。但文章典故过多,总共有六七个,因而似嫌难懂,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刘开生数月而孤,一生贫苦,早年曾做放牛娃谋生,但经刻苦自励,终成大才,致有“国士之誉”。管同称他的文章“辨博驰聘,气光发露,不可掩遏,”姚鼐称誉其文:“命意遣词俱善,世不可无此议论,亦不可无此文。尽力如此做去,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致断绝矣。岂独鼐一人之幸也哉?”由于姚鼐“尽授以文法,游客公卿,才名动一时。”(《清史·文苑传》)或者由此有感遇之恩,所以才引动他撰写的《知己说》一文的吧。
上一篇:《古文观止·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鉴赏
下一篇:《古文·石钟山记》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