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1】, 七月既望【2】,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4】,诵明月之诗【5】, 歌窈窕之章【6】。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7】。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8】, 凌万顷之茫然【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0】,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11】。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12】。歌曰:“桂棹兮兰桨【13】, 击空明兮溯流光【14】。渺渺兮予怀【15】,望美人兮天一方【16】。”客有吹洞箫者【17】, 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18】, 不绝如缕【19】, 舞幽壑之潜蛟【20】, 泣孤舟之嫠妇【21】。
苏子愀然【22】, 正襟危坐【23】,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24】,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25】,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26】, 横槊赋诗【27】,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8】, 侣鱼虾而友麋鹿【29】,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30】; 寄蜉蝣于天地 【31】,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32】,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33】, 抱明月而 长 终 。知 不 可 乎 骤 得 , 托 遗 响 于悲风【34】。”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35】,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36】,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3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8】。”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39】。肴核既尽【40】,杯盘狼藉【41】。相与枕藉乎舟中【42】,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壬戌(xu):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年)。
【2】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3】苏子:苏轼自称。
【4】属:同“嘱”,劝酒。
【5】明月之诗:指曹操《短歌行》。
【6】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雎》,诗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
【7】斗牛:北斗星和牵牛星,指东南天宇。
【8】一苇:像一片苇叶的小舟。如:往。
【9】凌:越过。
【10】冯虚:腾空。御:驾驭。
【11】羽化:指古人成仙,飞升上天。
【12】舷:船边。
【13】棹(zhao):桨。
【14】空明:清澈闪光的江水。流光:水面上浮动的月光。
【15】渺渺:悠远的样子。
【16】美人:指贤君圣主或美好理想。
【17】洞箫:单管直吹的箫。
【18】袅(niao)袅:婉转悠长。
【19】缕:细丝。
【20】 幽壑: 深谷, 深渊。
【21】 嫠 (li) 妇: 寡妇。
【22】 愀 (qiao) 然: 忧愁凄怆的样子。
【23】 正襟: 整理衣服。危坐: 端坐。
【24】 缪 (liao): 通“缭”, 盘绕。
【25】 舳 (zhu): 船后把舵的地方, 即船尾。舻 (lu): 船前放棹的地方, 即船头。
【26】 酾 (shi) 酒: 斟酒。
【27】 槊: 长矛。
【28】 江渚 (zhu): 江中的小洲。
【29】 侣: 以……为伴侣。
【30】 匏 (pao) 樽: 葫芦做的酒器。
【31】 蜉蝣 (fu you): 昆虫名, 只能活几小时, 朝生暮死。
【32】 须臾: 片刻。
【33】 挟 (xie): 夹带。遨游: 游荡。
【34】 遗响: 余音。
【35】 逝者: 指水流。斯: 此。
【36】 盈虚者: 指月亮。
【37】 造物者: 指大自然。无尽藏: 佛家语, 无尽的宝藏。
【38】 适: 享受。
【39】 更 (geng) 酌: 重新斟酒。
【40】 肴 (yao): 荤菜。核: 果品。
【41】 狼藉: 凌乱的样子。
【42】 枕藉 (jie): 枕着靠者, 即彼此紧靠着睡觉。
【赏析】
《前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的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 写了两篇赋。我们现在要介绍的是他的《前赤壁赋》。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 在现在的湖北省嘉鱼县; 苏轼所游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他游的是假赤壁, 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前赤壁赋》是一篇散文赋, 实际上也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谈到散文, 人们常说“韩潮苏海”, 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象潮水一样地奔放, 而苏轼的文章则象海水一样地广阔。在词的成就上, 苏轼是和南宋著名作家辛弃疾并驾齐驱的。苏轼的作品纵横豪迈, 风格鲜明而突出。即使是你没有读过他的作品, 单看这篇赋也可以大致了解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而富于特征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在画图之中。
“七月既望”是农历七月十六的意思。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叫做望,既望就是每月十六日。“苏子”是作者的自称。“明月之诗”指的是《诗经·陈风》里的《月出》那一首诗;“窈窕之章”就是《月出》诗里的《窈窕》那一章。“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指的是南斗星和牛宿星。
这一段原文的意思是说:壬戌年的秋天,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六的时候,苏轼和客人们驾着小船到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清爽的风儿慢慢地吹来,江面上的水波很平静。对着这清风明月,主人举起酒杯,请客人共同饮酒。大家朗诵起《月出》这首诗的《窈窕》这一章来。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出来,在南斗星和牛宿星之间徘徊,缓缓上升。白茫茫的露气横在江面上,水光和天相连接。任凭小船儿随意飘荡,凌驾在这茫茫无边的江水上。浩浩荡荡,一时就好像到了天空,乘驾着风,不知道要浮游到什么地方,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好似脱离开世界而超然独立,像道家飞升而登上了仙界一般。
读了这一段文章,我们也好像当了追随作者的客人,坐在苇叶一样的小船上,有着飘飘欲仙的感受。这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诗意,能够引起人丰富的美感。比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一句,其中的“徘徊”两个字就妙不可言。作者把难写的情景,饶有意味的表现了出来。头顶的满月,也象游人一样,陶醉在这良辰美景里,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
在这段文章里,作者用非常经济的字句,既写出了眼前的景色,又写出了游人的意兴,而且两者互相联系在一起,自自然然,写来毫不费力,这需要有怎样一副艺术手腕,其中又包含着多么浓厚的真情实感啊!
紧接着这一段,作者又描写游人们怎样“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有清风,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杯子在手,对酒当歌,好朋友们敲着船梆儿唱了起来。那歌儿是这样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的大意是说: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儿摇击着水里的月光,波影俱动地逆流而上。对着美景心里禁不住地怀念啊,遥望心上的人儿在天的另一方。
眼前的美景在引逗游人的佳兴,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风流人物,对景怎能不怀人呢?写到这里,作者又平添了一份心意,这心意是多么美呵!他们不但举杯共饮,而且朗诵起古代有名的诗句来,诗情、画意充满游人的胸怀,山川也为之生色。
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倚歌而和之”的“倚”当“按着”讲。“舞幽壑之潜蛟”的“幽壑”是指很深的水。“泣孤舟之嫠妇”的“嫠妇”, 就是寡妇。这几句的意思是说: 客人有的吹着洞箫, 依着歌儿伴奏起来。那呜呜的声音好象忧怨, 好象羡慕,好象哭泣, 又好象在诉说些什么。它的余音凄凉宛转, 象一缕不断的丝。这悲切的声音, 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也舞动起来, 使孤零零的小船上的寡妇听了不禁为之落泪。
这一声声呜咽的箫声, 兴起了思古的幽情, 使得文章的意义更加深了。接着作者就从风景的描写, 引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看法的大问题来,情节发展得极为自然。文章写道:“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然”是忧愁的样子。主人这时候的脸色变了, 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发问: 你吹出来的箫声, 曲调为什么这样凄凉呢?
文章的第四段是客人答话。答话的意思是:“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有名的诗句吗? 从这里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 山川缭绕, 一片郁郁苍苍的景色,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击败的地方吗? 当他攻下荆州, 刘琮投降了, 大军浩浩荡荡地由江陵顺流而下, 直趋赤壁, 战船千里连接, 旌旗招展, 把天空都遮盖了。曹孟德面对着大江, 横起长矛,饮酒赋诗, 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呵, 而今他在哪里呢?这样的大英雄, 也不过显赫一时, 终归寂寞, 何况我们这样一些人。我们打鱼砍柴在江边或沙洲上, 整天和鱼虾、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儿, 举起瓠瓜的酒杯互相对饮, 不过是像朝生暮死的蜉蝣短暂地寄生在天地之间, 像苍茫大海里的一粒米粒而已。哀叹人生的短促, 羡慕大江的万古长流, 多么想挟同飞仙遨游天空, 抱起明月和她永世共存啊。但这不过是一种梦想罢了, 哪能办得到呢! 所以我把满怀的悲伤, 借着箫声表现了出来。
听了客人的答话我们才知道, 洞箫的悲音是由于想起了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曹操而发的, 由于在赤壁这个地方游玩, 因而联想到这段历史上的故事, 联想到故事里的主角的气概和风姿, 这是人情之常, 也是作者之所以赋赤壁的原因。但是, 这位炳耀一世, 横槊赋诗的英雄而今又在哪儿呢?像曹操这样的一个大人物, 也不免被东去的大江的波浪淘去, 何况我们这一般渺小之辈呢? 这位客人对着眼前的历史陈迹, 发生了悲伤怀古的情感。
听了客人的这一番答话以后, 主人, 也就是文章的作者, 借着回答客人, 说出了他自己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主人答话的意思是说: 何必这么悲伤, 你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 你看江水日夜奔流, 实际上却未尝消失; 当空的月亮有圆有缺, 而结果于月亮并无损伤, 这要看我们的看法如何了。如果从事物的变化方面着眼, 那么, 天地的存在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 如果用不变的观点去看, 事物和人类都是连续的、发展的、永久存在的,我们又何必哀叹人生的短暂而羡慕水、月和天地的无穷尽呢?我们有眼前的美景可以取乐,又何必怀古兴悲,自寻苦恼呢?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各有其主,假若不是属于我们所有,虽一毫之微也不能强取,惟独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人的耳目一接触到,它们就有声有色,没有人禁止,永远也享受不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富藏呵,是我和你所共同受用的。
主人反驳了客人对人生和宇宙问题的见解,拿出了相反的看法来。是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逝者如斯,盈虚有数,我们对于水和月“又何羡乎”?这些话说得多超脱,这些话的意义多么重大呵。它们可以说是这篇赋的灵魂。读了这些话,我们也从被客人箫声引起的悲伤中解脱了出来,心里轻松了,像打了一次胜仗,心情快乐又昂奋。我们像参加了一次哲学辩论会,正确的东西终于占了上风。虽然主人和客人在谈论大道理,我们却不感到厌烦,不像在读哲学论文。风景、情感、思想,结合在一起,想象力和形象性,使这些字句充满了诗意。作者的这种对人生和对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乐观的。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和东晋诗人陶潜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有点相仿。
生活多么美好呵,眼前的风光多么可爱呵。我们的诗人,用欢欣的情绪,旷达的心怀,对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愿意跟客人共同欣赏,共同欢乐。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好的,工作的时候就工作,游玩的时候尽量放开一切,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美感享受呵。
主人的这一番话把客人说服了,于是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转悲为喜,相视而笑,重新酌酒共饮。直到果品和菜肴都吃完,杯盘也杂乱不堪,人皆陶然而醉,彼此互相枕着睡在船上。这时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总起来说,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浑然成为一体,胜意迭出,辞句美妙,读了这篇名赋,我们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满了遨游之乐。那清风,那明月,那东山,那流水,那箫声,那对话……在我们眼底心上,织成了一个诗味十足、含意深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我们用高兴的心情开始读这篇名赋,在欢快的气氛中合上书卷。苏轼和他的客人游的虽然是假赤壁,但是写出来的文章,是多么优美、多么动人情思啊!
上一篇:《古文观止·诸葛亮·前出师表》鉴赏
下一篇:《古文·前赤壁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