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东陵侯既废(1),过司马季主而卜焉(2)。季主曰: “君侯何卜也(3)?”东陵侯曰: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4),久懑者思嚏(5)。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6),热极则风,壅极则通(7)。一冬一春,靡屈不伸(8); 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9),愿受教焉(10)。”
季主曰: “若是(11),则君侯已喻之矣(12),又何卜为(13)?”东陵侯曰: “仆未究其奥也(14),愿先生卒教之(15)! ”
季主乃言曰: “呜呼! 天道何亲,惟德之亲(16);鬼神何灵(17),因人而灵。夫蓍(18),枯草也; 龟,枯骨也(19),物也; 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20),昔日之歌楼舞馆也; 荒榛断梗(21),昔日之琼蕤玉树也(22);露蚕风蝉(23),昔日之凤笙龙笛也(24); 鬼磷萤火(25),昔日之金釭华烛也(26); 秋荼春荠(27),昔日之象白驼峰也(28); 丹枫白荻(29),昔日之蜀锦齐纨也(30)。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31);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32),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33)。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注释〕(1)东陵侯:邵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味美,当时人称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2)过:访。(3)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这里是对当时已失去侯爵的邵平的客气称呼。(4)蛰(zhe): (虫类)冬眠。启: 打开闭塞。(5)懑(men): 郁闷。嚏(ti):打喷嚏。(6)閟(bi): 闭塞。(7)壅(yong): 阻塞。(8)靡: 无。(9)仆: 这是谦称自己。(10)愿: 希望。受教: 接受(您的)教诲。(11)若是: 如此,象这样。(12)喻: 知晓。(13)何卜为:为什么要卜呢? 为: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14)究: 穷尽,这里指彻底弄清。奥; 奥妙,奥秘。(15)卒: 终,尽。(16)天道何亲,惟德之亲:天道对于人们有什么亲近? 惟对有德的人才亲近,语出《尚书·蔡仲之命》: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7)灵: 灵验。(18)蓄(shi): 一种草,茎可以用来占卜。(19)龟: 古代用龟甲占卜。(20)颓垣: 倒塌的墙。(21)荒榛(zhen): 灌木丛生。(22)琼蕤(rui): 美好的花木。琼:美玉。蕤: 花下垂的样子。(23)露蚕: 饲养在室外的蚕。风蝉: 风中鸣叫的蝉。(24)凤笙: 即笙,一种管乐器,其形状象凤。龙笛:一种笛,一端有龙形的装饰。(25)鬼磷: 鬼火。坟茔上的磷火,古人以为鬼火。(26)金釭(gang): 黄金做的灯。釭: 灯。华烛: 华丽的烛。(27)荼(tu): 苦菜。荠(ji):荠菜。(28)象白: 象的脂肪。驼峰:骆驼背上的肉峰,脂肪多,可做名贵的菜。(29)丹枫: 红色的枫叶。白荻(di): 白色的荻花。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30)蜀锦:蜀地出产的彩锦。齐纨(wan): 齐地出产的细薄而洁白的绢。(31)华: 同“花”。(32)激湍(tuan):冲激的水流。(33)浚(jun): 深。
〔鉴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由老聃的后学者整理补充而成的《老子》中,就出现了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此后,在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朴素的辩证法日益发展,老聃等人的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在不少进步文人的笔下,逐步变成了唯物观点。明代刘基的《司马季主论卜》,就是这方面的精彩篇章。
和《楚人养狙》一样,《司马季主论卜》选自《郁离子》。它假托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问答,阐述了世事无常,有盛必有衰的道理,借以儆戒世人切莫盲目追求功名富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进步性。
作品以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两次问答为线索,分成三段。第一段假托东陵侯向司马季主问卜,由东陵侯之口说出天道无常的一连串事例。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东陵侯姓邵,名平,秦亡以前受封为东陵侯。之后,他便在长安城东种瓜度日。又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楚人司马季主,精通天文星历,汉代初期在长安卖卜。宋忠、贾谊曾向他请教过。东陵侯与司马季主,虽属同时代人,却未必有所交往。但作品劈头便凿凿有据地说是东陵侯去向司马季主问卜。这种虚构,绝非真实,却似有可能。凭借这种虚构,作者既避开了现实,又借助历史的亡灵演出了抨击现实的新场面。那么,东陵侯想要占卜的内容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司马季主的询问,作品让东陵侯说了一大通话。这段答话,似为同一命题的堆砌,实际上包涵着三层意思: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等三句话,例举了三种相同的事态,强调了长久潜伏和受压抑者希望改变处境的愿望。它分明暴露了早已失去爵禄的东陵侯希望重新出山的心声。试想: 如果我们在这三个排句后面,加上“久废者思用”,不是顺理成章,恰到好处吗? ! 这是第一层。第二层以“吾闻之”领起,用“极”字和“则”字串连了“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等四个排句。和上一层相比,“久”字换上了“极”字,“思”字换上了“则”字。由“极”而透露出东陵侯内心的强烈欲念;由“则”而让我们看到了东陵侯对重新出仕的肯定态度。在这里,客观事态的比喻,为的是说明作者主观的“废极则用”的想法。正是在第一、二两层意思的基础上,东陵侯在第三层中,用“靡屈不伸”和“无往不复”等两句,进一步断言自身行将得到功名利禄的必然性。从愿望到“肯定”,由“肯定”到“必然” ,反映出东陵侯被废之后与日俱增的复杂的思想斗争的过程。在这里,三层意思虽然都是讲事物转化的道理,但是它层层递进又各有侧重,丝毫没有重复和拖沓的毛病。另外,由于东陵侯把事物的转化规律曲解为个人穷达的自然循环,所以就显得迂腐、呆板和可笑。这种单一和变化、多样和统一的写法,为我们勾勒了盲目追求功名贵富的东陵侯形象。但是,理念不等于实践,因而满怀希望的东陵侯不免狐疑。这正是他向司马季主问卜的原因。
作品的第二段为过渡段。这一段通过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一次问答,故作顿挫,借以引出第三段的一大套议论。从表面看,东陵侯对穷达、出处、盛衰的道理颇为明白,所以司马季主问道: “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 ”实际上,东陵侯受主观意向的驱使,仅只理解有衰然后有盛,有穷然后有通的道理,而且把事物的转化规律曲解为个人命运的循环往复。可见他对此中壶奥还不甚了了。鉴于此,他不免因愿望无法实现而困惑。就司马季主而言,则明显觉察到了他的片面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季主的答话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品的第三段借助司马季主之口,畅论了天道无常的道理。其中以“有昔者必有今日”的诸事为例,说明事物的相互转化,从而警戒世人切莫醉心功名富贵的论述,是全文正意之所在。这一段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泛言不必求占问卜的道理。因为司马季主是卖卜的人,东陵侯便把希望寄托在龟蓍上,所以司马季主在阐发正旨以前,对唯心主义的迷信活动作出了否定。在他看来,天道是公正的,它亲近有道德的人; 鬼神是并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有人相信它而产生了所谓灵验。这两句借天道和鬼神,说明人和万事万物的命运决定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天道鬼神。为什么呢? 因为用以占卜的龟蓍只是没有生命的枯草和枯骨,并没有任何灵性。跟龟蓍相比,人类才是主宰万物的灵长。所以人们应该检点自己而决不能听凭蓍草和龟甲的判决。这段话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在这里,作者虽然提到了“天道”,但并未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也没有否定人类主观的道德修养。跟鼓吹客观唯心主义,以虚无的本体“道”去代替商周时代的天命观的老聃的思想相比,显然是一大飞跃。另外,作者在这里明确提出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象“惟德之亲”的说法就包容着这方面的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含蓄而又深刻地指出了道德修养是进退、出处等矛盾相互转化的基础,从而与老聃等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初步划清了界线。
第三段的第二个层次,是全文的重点论证部分。它先用“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一句作总冒。这里的“思”字直承东陵侯“久卧者思起”等三句话中的三个“思”字。“何不思”,说明东陵侯所思失之偏颇。“思”什么呢? 思“有昔者必有今日”,因为东陵侯只想到久废者当用,而没有考虑既用者当废,也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下来,文章以“是故”领起,连用六个排句,列举东陵侯当年所有的华舍、美景、歌舞、声色、佳肴和锦衣绣服,如今已不复存在。为了警戒世人,作者斟酌和改变了句式,故意把后果,也即“今日”的情况放在句首; 又挑拣“碎瓦颓垣”、“荒榛断梗”、“露蚕风蝉”、“鬼磷萤火”、“秋荼春荠”、“丹枫白荻”等破败、荒凉和凄厉的事物来反衬昔日之荣华富贵,借以说明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当然,刘基强调“有昔者必有今日”,只是为了规劝那些被名绾利锁、意欲为元王朝效力的世家子弟。它的指归决不仅是“由昔至今,唯有破败”,要不,就势必与东陵侯一样,陷进另一个极端。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作品就“今昔”并论: 既谈昔废今用,又说昔用今废; 并且以“不为过”和“不为不足”等话语,说明了两种情况并存,丝毫不值得奇怪,更毋需舍此求彼。因为决定自身“用”与“不用”的首要因素并不是事物相互转化的理论,而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那么,“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的提法会不会使盲目追求功名富贵的世家子弟存在幻想呢?考虑到这一点,作品在全面论述之后,随即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 高丘之下,必有浚谷”等比喻,强调了险恶的官场犹如“深潭”和“浚谷”,从而加强了昔用今废“不为不足”的法码。到这里,司马季主的议论结束了。最后,作品用与上文似为重复的文句“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作结。这样收尾,一方面是要提醒读者: 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看法有相类和相通之处; 另一方面,改“已”字为“亦”字,分明是要启迪读者去进一步思考东陵侯看法之偏颇和司马季主论述之精当。
如前所述,较之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刘基《司马季主论卜》的观点已经出现了飞跃。质言之,老聃等人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不断转化,而刘基则进而发现了转化所需的条件。那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客观的社会环境。对于后者,刘基似平未加论述,但联系作品创作的年代,我们就不难发现,刘基只是反对为元王朝效力,盲目地去追名逐利,而不是笼统地反对出仕。不是么,他自己就因与廷臣意见不合而遭到羁管,不久就弃官隐居; 但一当朱元璋聘请他,他就即时出山。由此可见,刘基很注意审时度势,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时势和所谓英雄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身在元王朝的刘基才挥毫撰文,警戒世人切莫醉心功名富贵。
大家都知道,议论文是靠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说明生活的,因此它难免抽象和枯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古代某些优秀作家想出了不少方法。就本文而言,除掉借助排句、对偶、比喻、复沓等修辞手法给抽象的理念披上了形象的外衣以外,作者又采用了两种方法: 其一是借鉴诸如楚辞《 卜居》、枚乘《七发》的问答式,以人物对话为线索来组合文章。其二是在问答式的基础上,进而采用虚拟对比的方法。象明明是卜者的司马季主,偏偏否定占卜; 他与东陵侯并无瓜葛,却被自然地捏合在一起。这是虚拟。再如,通过层层递进的议论表明其确信“废极则用”的东陵侯,偏偏去求教于卜者; 而似乎与唯物主义绝缘、一味以占卜骗人的司马季主却能用带有唯物主义精神的话说服东陵侯。所有这些,收到了寓道理于故事,化枯燥为活泼,变艰深为平易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我们阅读本文,甚至能体察到东陵侯和司马季主的鲜明个性; 一个是热衷功名、患得患失; 一个是思维敏捷,老于世故。这不能不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大突破。
上一篇:《古文·叔孙通定朝仪》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李华·吊古战场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