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 夐不见人【1】。河水萦带,群山纠纷【2】。黯兮惨悴,风悲日曛【3】。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4】。亭长告余曰【5】:“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6】。万里奔走,连年暴露【7】。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 腷臆谁诉【8】?秦汉而还, 多事四夷【9】。中州耗歝,无世无之【10】。古称戎夏,不抗王师【11】。文教失宣,武臣用奇【12】。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13】。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14】。野竖旌旗,川回组练【15】。法重心骇,威尊命贱【16】。利镞穿骨,惊沙入面【17】。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18】;积雪没胫,坚冰在须【19】;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20】。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21】。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 同为枯骨。可胜言哉!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22】, 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23】。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 骨暴沙砾【24】。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25】。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 牧用赵卒, 大破林胡, 开地千里, 遁逃匈奴【26】。汉倾天下, 财殚力痡。任人而已, 其在多乎【27】? 周逐猃狁, 北至太原, 既城朔方, 全师而还。饮至至策勋, 和乐且闲, 穆穆棣棣, 君臣之间【28】。秦起长城, 竟海为关, 荼毒生灵, 万里朱殷【29】。汉击匈奴, 虽得阴山, 枕骸遍野, 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 谁无父母 【30】?提携捧负, 畏其不寿。谁无兄弟, 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 如宾如友? 生也何恩?杀也何咎【31】?其存其没, 家莫闻知。人或有言, 将信将凝, 悁悁心目【32】, 寝寐见之。布奠倾觞 【33】 , 哭望天涯。天地为愁, 草木凄悲。吊祭不至, 精魂何依? 必有凶年, 人其流离【34】。呜呼噫嘻! 时耶? 命耶? 从古如斯。为之奈何? 守在四夷【35】。
【注释】
【1】 平沙: 平旷的沙漠, 此指旷野。垠: 边际。夐(xiong): 远。
【2】 萦带: 弯弯曲曲象带子。纠纷: 交错杂乱。
【3】 曛 (xun): 昏黄。
【4】 铤 (ting): 快跑。
【5】 亭长: 秦汉制度, 十里一亭, 设亭长一人, 掌捕劾盗贼。唐代的亭长是地方上掌管治安与传达禁令的小官吏。
【6】 齐魏徭戍, 荆韩召募: 荆: 楚国。齐、魏、楚、韩都是战国时的大国。这里泛指战国时代。徭。劳役。戍: 守边。召募: 指招募兵士。
【7】 暴: 同“曝”, 指日晒。
【8】 寄身锋刃: 指处于危险的境地。腷臆 (biyi): 哀愤忧闷的心情。
【9】 秦汉而还, 多事四夷: 秦汉以来, 四方边境多有军事行动。夷: 指边疆的少数民族。
【10】 中州: 中原地区。耗歝 (du): 遭受损害。
【11】 戎: 指边疆少数民族。夏: 指中原人民。王师: 帝王的军队。
【12】文教:指古代用以统治、教化的礼乐典章制度。失宣:没有得到提倡。奇:指奇诡之计。
【13】王道:指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的办法。迂阔:迂远不切实际。
【14】伺便:指乘机入侵。期门:指军营的门口。这句说:因主将骄傲轻敌,敌人直接袭击到军营门前。
【15】旌旗:泛指军旗。组练:战袍。这句说:原野上树起军旗,平川上战士奔驰。
【16】法重心骇,威尊命贱:这句说军法严峻,战士们心魂震慑,难顾生死。
【17】镞(zu):箭头。
【18】穷阴凝闭:指天气阴沉,彤云密布。海隅:海角;借指边疆战地。
【19】胫:小腿。
【20】缯纩(zeng kuang):指丝、棉做成的衣服。
【21】凭陵:依仗。
【22】“鼓衰”二句,说:战鼓声低落了,战士精疲力尽;羽箭已经用完,弓弦也断裂了。
【23】蹙(cu):逼近、相接。
【24】沙砾(li):指沙漠、荒野。砾:碎石。
【25】幂幂(mi):阴森惨淡。
【26】牧:李牧,战国时赵国良将。这句说:李牧指挥赵国的士兵,打败林胡,使匈奴逃向远方;开辟了千里疆土。
【27】殚(dan):尽。痡(pu):病;这里指疲敝。这句说:汉代动用全国兵力攻打匈奴,致使财尽力竭。其实巩固疆土,在于用人得当,难道在于军队之多吗?
【28】猃狁(xian yun):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朔方:北方。饮至:凯旋之后,到宗庙告祭祖先。策勋:把功勋记在竹简上。这句说:周朝时驱逐猃狁,一直追击到北面的太原;在北方建起城墙,军队没有损失,凯旋而归;祭祖记功,君臣相安。
【29】竟:至。朱殷(yan):指殷红的血色。这句说:秦代修建长城,直到海边,残害百姓,血染万里。
【30】苍苍:盛多的样子。蒸:同“烝”,众多。《列子·仲尼》:“立我烝民。”
【31】咎(jiu):罪过。
【32】悁悁(juan):忧闷的样子。
【33】布奠倾觞(shang): 陈列祭品, 洒酒祭奠。
【34】 凶年: 荒年。《老子》:“大军 (指战争) 之后, 必有荒年。”
【35】 守在四夷: 见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 守在四夷。”这里意谓只有遵行“王道”, 四海归心, 才能使边疆民族共同守护中原疆土而避免战争。
【赏析】
八、九岁时读过的一篇古文, 八十岁后, 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而且不时吟诵其中特别动人的章节, 心为之惊, 神为之摇, 它魔力之大, 可想而知了。童年读它的时候, 只觉得气氛浓重, 音调铿锵, 状写宏伟, 悲怆感人。对于作者用意之所在, 则茫然无所知。随着时代的变迁, 年龄的增长, 个人对战争的亲身体验, 对这篇从儿童时代起就一直极为欣赏的佳作, 可以说, 完全吃透它的味了。
文章一开头的十句, 以巨匠之手, 给我们描绘出一个触目惊心、浩瀚悲惨的阴森环境, 撼动了读者的心。从无边的平沙, 到纷纷绕绕的山山水水; 从呼号的悲风, 暗淡的日光到严霜之后的断蓬枯草, 惊惶失措的飞禽走兽, 耳目之所及, 自然景象, 以及有生物类, 无不笼罩在凄凄惨惨的一团大气氛之中! 然后用一个句子点明:“此古战场也。”但不用客观描述的手法, 加上“亭长告余曰”, 加强了作者的主观成份, 使人觉得他笔下描绘的一切景物, 系亲身感受, 因而加浓了文章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问答体式, 但又略去了主人的设问, 文字显得很精练。接下去, 对沙场战死, 神号鬼哭阴森情景的状写之后, 用“伤心哉”三字直截了当地从内心发出了带着血泪的呼号, 控诉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可悲可悯的创痛! 这个战场, 是近世的, 它却上接秦汉古代, 一幕一幕悲剧, 下断地在重演。
上面的一段惨凄描绘之后, 接着用“吾闻夫”一提, 开始了历史的回溯, 叙事抒怀, 议论横生。从战国开头, 一直贯串到秦汉以来, 诉说了边疆战士的苦难与流血牺牲的悲惨命运, 重点指出战争发生的根源, 在于“文教失宣”,“武臣用奇”。也就是说, 舍弃了文德教化使“古称戎夏, 不抗王师”的办法, 动辄用武力, 而视“文教”为“迂阔”, 真是可悲、可叹呵!
为了使人发生具体亲切之感, 作者又用“吾想夫”展开了想象宏伟的战争画卷: 江河奔腾, 天崩地裂, 一气呵成, 如泣如诉, 真是令人闭气吞声, 悲痛欲绝! 每读到“尸填巨港之岸, 血满长城之窟”,“白刃交兮宝刀折, 两军蹙兮生死决”,“鸟无声兮山寂寂, 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 月色苦兮霜白…”这些句子, 不禁为作者悲天悯人的激情, 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似大海的苦难的同情所深深感动, 而不忍卒读; 也为他宏大的气魄, 具体而形象的状写, 悲壮而动情的节拍合奏而成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伤心惨目,有如是耶?”作者的心声,引起我们有力的共鸣。是呵,战争,真象是一个可怕的恶魔,它吞食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它破坏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它毁灭了人类对和平的希望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战争呵,真可诅咒,真可痛恨,战争真是万恶之首呵!
又是“吾闻之”。作者用重墨状写战争的惨状,引证历史上的几次战争的情况:有的,有所得;有的,有所失。这得失是以作者对战争的主观看法而定的。对李牧统率赵卒大破林胡,对“周逐猃狁”,“全师而还”,予以肯定。相反,对于“秦起长城”,“荼毒生灵”,“汉击匈奴”,“功不补患”,则提出了非议。作者是以成败、利害为标准评定谁是谁非的。这篇《吊古战场文》可以说是篇杰作,这是为历代读者所公认的。作者的用心是善良的,爱人民,爱和平并为之呼号,控诉战争的罪恶,这应当得到我们的同情。文章艺术表现能力高强,绘声绘形,撼动读者的心魄,引起强烈的共鸣。可是,作者表现在这篇大作之中的主要论点,却是站不住脚的。他不分皂白地反对战争,把战场形容得阴森可怕,这会以感人的艺术性掩盖或减损了文章的思想性。
战争,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正义性,一面是侵略性。如果抹杀了这条界限,就会造成有害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古代许许多多政论家,作家,诗人,都已经明白指出来了。杜甫对于唐玄宗凭仗武力发动侵略战争,写出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犹未已”的名句;对被征去讨伐安禄山叛乱的士卒。却作诗劝慰说:“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李白也是这样的。在《战城南》名作中,大呼:“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结句道出诗人的主意:“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当然,这是对不义之战而言的,对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抗击侵略的正义战争,则情调昂扬,高唱战歌。《塞下曲六首》,五言短句,气壮山河,读了之后,令人精神振奋不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请看这是何等气概。我们读这些警句的时候,受到鼓舞,兴起爱国主义热情,正义为之高涨,与读《吊古战场文》的心情截然相反。边塞诗人岑参,他参加过边塞战争,感受很深,我们试读他的名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诗人描写的战地风光,真实明丽而不阴暗惨凄;写将士的气概,高昂而不消沉。“上将拥旄西出师,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环境如此之困窘,战斗这般猛烈,但将士精神拦擞,战天时,战强敌,为了什么? 为了忠君爱国, 为了“誓将报主静边尘”。
上边所举的几个大诗人对战争的观点与态度, 和《吊古战场文》作者所持的有相同的一面, 更多的是相反的一面。李杜和许多名作家、诗人对战争的残酷性, 是一致反对的; 但前者分清了正义战争与侵略战争的界限, 因而对待的态度截然不同; 而后者呢, 不问这一些, 只一味无条件地反对战争, 把战场描写得阴风惨惨, 凄凄切切, 形同人间地狱, 把战士写得毫无思想, 写成毫无意义的战争的牺牲品。作者凭悲愤心怀写出了一篇令人读了心欲裂, 泪频倾的文章, 但对战争感到可怕而又无可如何! 只能发出“时耶? 命耶? 从古如斯”的悲叹。
在这篇大作结尾处, 作者提出了弭止战争的一个简单方案, 这就是“守在四夷”。作者的心是苦的。他以激昂悲愤的热情, 气盛言宜地控诉了战争使生活秩序被破坏, 骨肉离散, 生离死别, 尸骸遍地, 哭声震天, 把人间破坏成了个什么样子的世界! 作者认识到国内战争多起于边疆, 如何对付“夷狄”确是个关系到国家安危治乱的大问题。其实, 这个问题, 两千多年前就被认识到了。贾谊向汉文帝上的“治安策”中, 就说:“匈奴嫚娒侵掠, 至不敬也; 为天下患, 至亡已也。”他痛心于“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 势既卑辱, 而祸不息”, 因此“可为流涕”, 主张出兵抗击, 并自荐“以臣为辱国之官以主匈奴”。秦汉以来, 如何“安边”, 成为国家争议的问题之一。如何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互不侵犯, 有各种策略和措置:筑长城以防御之; 和亲以姻娅之; 称臣割地输币以下之; 或以怀柔政策以安之。可是这几种方法, 历代多用, 却成效不大。迫不得已, 只有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 我方出师“征讨”, 如唐玄宗之对“南诏”, 这是侵略, 是不正义的。如果少数民族贵族头头, 肆意犯境, 掠夺侵扰, 为了国家主权不被破坏, 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奋起抗击, 这是完全应该的。汉武帝对匈奴大动武力就是文帝时期忍辱吞声的反动行为。《吊古战场文》的作者, 他是想用儒家的所谓“文教”以感化、维系少数民族的专权者, 可是对方是“少礼义”的处于游牧时代的民族, 侵略性是与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况有关, 凭“文教”这单方是不可能奏效的。文章的作者, 也提到用人的得当与否, 不但是胜败的关键, 也是维持边疆安稳的要素。他还举例以明之。意思是说, 只要用人得当, 士卒用命, 一定会胜利而归的。主帅的得人, 对战局确有关系。名将声盛, 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边疆平定无事。可是, 战争的胜败, 国家的安危, 在于政治的修明、武力的强大, 这是主要的。同时, 以强大的兵力作为侵略的工具, 使生民涂炭, 怨声载道, 是不义的, 不可行的。如果对侵略者的侵略, 全力抗战, 不惜牺牲, 去争取胜利, 这是正义的, 也是光荣的。遗憾的是, 《吊古战场文》的作者, 没有分清这两者的界限, 这就减却了文章的思想性、以及对读者的教育意义。
上一篇:《古文·司马季主论卜》鉴赏
下一篇:《古文·吊古战场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