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赤壁之战
司马光
初(1),鲁肃闻刘表卒(2),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3),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4)。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6)。刘备天下枭雄(7),与操有隙(8),寄寓于表(9),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0)。若备与彼协心(11),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12),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3),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14),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5),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6)。”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17),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18),比至南郡(19),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20),与备会于当阳长坂(21)。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豫州今欲何至(22)?”备曰: “与苍梧(23)太守吴巨有旧(24),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25),敬贤礼士(26),江表英豪(27),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28),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29),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 “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30)。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31)。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32),说权曰(3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34),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35),略已平矣(36),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37)之众与中国抗衡(38),不如早与之绝;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9)?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40) !”权曰:“苟如君言(4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42),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43),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44),安能复为之下乎(45)!”权勃然曰(4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7)。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48),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49)。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50)。故《兵法》忌之,曰: ‘必蹶上将军’(51)。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52),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53),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54)。成败之机(55),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56):“近者奉辞伐罪(57),旌麾南指(58),刘琮束手(59)。今治水军八十万众(60),方与将军会猎于吴(6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82)。长史张昭等曰: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63),动以朝廷为辞(64); 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65),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66),操悉浮以沿江(67),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68) 。”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69),肃追于宇下(70)。权知其意,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7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2),乘犊车,从吏卒(73),交游士林(7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7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76)?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叹息曰: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77)。今卿廓开大计(78),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79),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80),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8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8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83)。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84),为操后患;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85);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86);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87),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88),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权曰: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89)、吕布(90)、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91)!”因拔刀斫前奏案(92),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93),而各恐慑(94),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95),甚无谓也(96)。今以实校之(97),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98),尚怀狐疑(99)。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权抚其背曰: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100),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101)! 五万兵难卒合(102),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103),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104);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105); 邂逅不如意(106),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107),将兵与备(108)并力逆(109)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110),助画方略(111)。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112),操军不利,引次江北(113),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114):“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115),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116),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117)。顷之,烟炎张天(1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119),雷鼓大震(120)。北军大坏(121)。操引军从华容道(122)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123),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124),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125)。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126),引军北还。
〔注释〕(1)初:叙事时,追叙跟所叙事有关的事,用 “初” 或“先是” 。(2)鲁肃: 字子敬,孙权的谋士。刘表: 字景升,时为荆州刺史。卒: 死亡。(3)国: 指吴国。(4)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5)协: 合作。(6)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7)枭(xiao)雄: 意义同 “英雄”相近。枭: 一种凶猛的鸟。(8)有隙: 有仇。刘备曾参与谋杀曹操一事。(9)寄寓: 寄住。(10)恶: 这里作嫉妒解。能: 才能。(11)彼: 指荆州方面。(12)吊: 吊唁。(13)用事者:掌权的人。(14)治: 对付。(15)克谐: 能够成功。(16)先: 占先。(17)夏口: 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黄鹄山上。(18)兼道: 加倍地赶路。(19)比:等到。南郡: 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20)径:直接。(21)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长坂: 长坂坡,在当阳县东北。(22)豫州: 刘备。刘备曾为豫州牧。(23)苍梧: 今广西悟州市。(24)旧:老交情。(25)孙讨虏: 孙权。孙权曾被献帝封为讨虏将军。(26)礼:这里作动词用,以礼待入。(27)江表: 江南,指东吴。(28)六郡: 吴、会稽、丹阳、豫章、庐陵、新都六郡(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29)腹心:心腹,亲信。(30)长(zhang)史:官名。(31)鄂县:今湖北省鄂城县。樊口:在鄂城县西北。住: 驻扎。(32)柴桑: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33)说(shui):劝说。(34)汉南: 汉水以南。(35)芟(shan): 割除。夷: 平。(36)略:大略、大体。(37)吴、越: 泛指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地方。(38)中国: 指中原。抗衡: 对抗。(39)按兵束甲: 收拾起武器铠甲。北面:面向北拜见君王。(40)无日: 没有多少日子。(41)苟: 假若。(42)田横:秦末汉初人,在秦亡后自立为齐王,与刘邦作战。刘邦作了皇帝, 横率部五百人逃入海岛,后拒刘邦招降, 自杀。 (43)刘豫州王室之胄(zhou): 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44)天: 命运。(45)为之下:屈居在他下面。(46)勃然:发怒的样子。(47)当: 抵挡。(48)精甲:精兵。(49)江夏: 故城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北。(50)鲁缟(gao),鲁国出产的薄绢。强弩: 硬弓。语出《史记·韩长孺列传》: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51)《兵法》: 《孙子兵法》。蹶(jue): 挫败。忌: 忌讳。(52)逼: 迫于。(53)协规: 合谋。(54)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这里比喻天下三分的形势。(55)机: 关键。(56)遗(wei): 送给。(57)奉辞伐罪: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58)旌麾(hui): 指挥行军的旗帜。南指: 南下。(59)束手: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60)治: 训练,部署。(61)会猎: 会合打猎,意谓交战。(62)响震: 听到很大的声音,精神受了震动。(63)挟天子:挟持皇帝。(64)动以朝廷为辞: 动辄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65)奄(yan)有: 完全占有。(66)蒙冲斗舰: 一种蒙着牛皮用来冲击敌船的长而狭的战舰。(67)沿江: 沿江摆开。悉: 全部。浮:指开动船只。(68)迎: 迎接,这里为迎降的意思。(69)更衣: 如厕。(70)宇下: 檐下。(71)还付乡党: 送回乡里。(72)下曹从事: 最低级的从事官。(73)从吏卒:后边有吏卒跟着。(74)交游士林: 同士大夫们交往。(75)累官:升官。州郡: 州郡长官。(76)欲安所归乎: 意思说,你想结果会怎样呢? (77)孤: 君主自称。(78)卿: 你,爱称。开: 开拓。(79)周瑜:字公瑾,吴兵统帅。番阳:现在江西省波阳县。受使: 奉命。(80)仗: 依靠。烈:功业。(81)方: 方圆。(82)乐业: 乐意效力。(83)残、秽: 指坏人。汉家: 汉朝。(84)马超、韩遂: 当时割据在凉州的军阀。关西:函谷关以西。(85)争衡: 比高低。(86)稿草: 喂马的干草。(87)禽: 同“擒” 。(88)请得:意思是请拨给我。(89)二袁: 汉末的军阀袁绍、袁术。(90)吕布: 董卓义子,与王允合谋杀卓,封温侯。原据濮阳、下邳,兵败,为操所杀。(91)授: 交给、帮助。(92)斫: 砍。奏案: 批阅奏章的桌子。(93)水步: 水军和步兵。(94)恐慑: 惧怕。(95)便开此议: 就提出这种投降的言论。(96)无谓: 没有道理。(97)实: 实情况。校: 核对。(98)极: 至多。(99)狐疑: 疑心。(100)子布: 张昭的字。元表:应当作“文表”,秦松的字。(101)赞: 赞助,协助。(102)卒: 仓猝。合: 集合起来。(103)俱办: 都已经齐备。(104)程公: 程普。在诸将中年最长,故称“程公”。(105)办: 对付。(106)邂逅(xie hou):偶然相遇。这里有“万一遭到” 的意思。(107)左右督: 左军都督,右军都督。都督,统帅军队的长官。(108)备: 刘备。(109)逆: 迎击。(110)赞军校尉: 官名,参谋。(111)画:筹画。方略: 作战的策略。(112)初一: 刚一开始。(113)次: 驻扎。(114)黄盖:字公复,东吴的武锋中郎将。(115)走舸: 轻快的小船。(116)中江: (到了)江中心。(117)营落:军营。(118)炎: 同 “焰” 。张: 布满。(119)轻锐: 轻装的精锐部队。(120)雷: 同 “擂”,敲(鼓)。(121)坏: 溃败。(122)华容道: 通往华容县的路。华容,故城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123)羸(lei):瘦弱。(124)蹈藉:践踏。(125)太半: 大半。(126)襄阳: 今湖北省襄阳县。
〔鉴赏〕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记叙的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冬,曹操同孙权在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首先,摆出了孙曹双方的整个形势。曹操从江陵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诸葛亮谓刘备曰: ‘事急矣’” ,这反映了刘备集团对曹操的鲸吞之举十分惊恐。诸葛亮求救于孙权,希望孙权看清“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的现实,提醒他“量力而处之” ,这既说明曹操实力的强大,也说明这个劲敌的不易对付。接着写曹操向孙权下书威吓,东吴大臣“莫不响震失色”,主和派张昭等主张“迎之” ,意图都在于指出孙曹双方实力的悬殊。在对曹操军事力量的压倒优势作了交代后,作者又通过周瑜对孙权的一席话,从另一方面分析了曹军的短处: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这是一;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这是二; 荆州降卒,“尚怀狐疑”,这是三。这些都与诸葛亮所见略同。摆出曹军如此众多的致命弱点,就为其必然遭到失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对矛盾斗争的孙刘一方在兵力方面的明显弱点作了交代后,作者也从另一方面分析了孙刘的有利一面。诸葛亮对孙权说: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和周瑜在孙权面前所作“兵精足用” 的断言又是完全一致的。写孙刘水军实力的精悍,加上曹军多方面的弱点,这又为孙刘最后取得胜利埋下了伏笔。
其次,揭示了双方的矛盾转化。诸葛亮、周瑜、鲁肃能够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与扩大曹军的弱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为孙权出谋划策,终于在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转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而作者,正是根据当时错综复杂的史实,以极其生动的史笔,描述了这一转化的全过程。为使矛盾转化,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孙刘联合,“同心一意”去“共治曹操” 。在孙刘一方,这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孙权的态度。诸葛亮深知孙权慑于曹操的强大势力,表现得顾虑重重,举棋不定,于是就抓住孙权的心理活动,首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的形势已经迫在眉睫,无论如何也是回避不了的。面对这一形势,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早与之绝” ,一是“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倘若“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必然会带来“祸至无日”的结局。通过“劝不如激”的办法,既触动了孙权的自尊心理,又刺痛了孙权的胆怯神经,终于使他在一怒之下,作出了“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的决断,矛盾获得了初步解决。但孙权深深知道,独力抵抗曹军是不行的,“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也就是说,必须同刘备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 可是“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说明孙权对于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仍有顾虑,不解除孙权这一心病,孙刘联合共治曹操的大计是难以得到巩固并付之实施的。针对这点,诸葛亮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从军事政治诸方面,对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且一一加以对比,最后得出了孙刘“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使得孙权真正心悦诚服,达成了孙刘联合拒曹的协议,解决了主要矛盾。为使矛盾转化,第二步就是要做好排除投降派干扰的工作。在曹军南下、直指东吴的危急形势下,东吴内部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实质是投降派)一度颇占上风。鲁肃主战,但却未能当面争议,就说明了这点。孙权对张昭等人的投降言论没有立即批驳,却在此紧要关头“起更衣” ,这除了反映他主观上仍有畏敌情绪外,也从客观上说明了主和派的议论对孙权起了很大的蛊惑作用。作者极写主和派及其议论对孙权的影响,既给读者造成“悬念” ,也为下文鲁肃“追于宇下” ,从设身处地着想的角度,单独对孙权进行劝谏,稳定孙权的情绪,作了有力的铺垫; 同时更为其后周瑜从番阳急还,对孙权慷慨陈词,迫切请战,使孙权下了最后的决心,作了充分准备。周瑜是东吴的名将,智勇双全,且握有实权,乃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他对敌我双方的深刻剖析,对主和派及其谬论的有力驳斥,一方面同上文诸葛亮所作的剖析作了呼应,另方面又为解决投降派干扰的矛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使矛盾转化,第三步就是要制定作战方案。从曹操方面来说,兵力很足。针对他们兵多可以持久的优势,孙吴采取了以攻为守、速战速决的方针。黄盖说的“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就是指这个意思。“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又适值“东南风急” ,正可抓紧战机,利用这些条件,用火攻破曹。针对曹军的麻痹轻敌,孙吴决定采取诈降之计。果然,在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中,曹军的长处得不到发挥,而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却酿成了败局。孙吴方面则适得其反,被动变成了主动,劣势变成了优势,大获全胜。
《赤壁之战》在总结孙刘方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材料,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分别写了曹操与孙刘之间的矛盾,孙刘之间的矛盾,以及孙吴内部的矛盾。曹操与孙刘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矛盾展开情节的。孙刘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在当时的形势下,重要的是双方的联合,因此,作者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孙吴内部的矛盾在所有矛盾中尽管不是主要的,然而在强敌压境、江东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倘若不能及时加以解决,亦即坚决克服主和派的障碍,那就必然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作者不惮辞费,花了较多的文字来写孙吴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的矛盾斗争。由于通过以上诸方面矛盾斗争具体过程的描述,已能使读者看到矛盾斗争着的双方的胜败必然趋势和最后结局,所以作者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便以十分简洁的文字带过。这种根据矛盾斗争的发生发展、主要次要,来对有关这一战役的错综复杂斗争过程中的大量史料进行精心剪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上一篇:《古文观止·司马迁·货殖列传序》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两汉文·贾谊·过秦论(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