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1),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3); 行成于思,毁于随(4)。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5),拔去凶邪(6),登崇俊良(7)。占小善者率以录(8) ,名一艺者无不庸(9)。爬罗剔抉(10),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11),孰云多而不扬(12)?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3);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14),有笑于列者曰: “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15)。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16),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7);记事者必提其要(18),纂言者必钩其玄(19);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20); 焚膏油以继晷(21),恒兀兀以穷年(22):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23),攘斥佛老(24),补苴罅漏(25),张皇幽眇(26);寻坠绪之茫茫(27),独旁搜而远绍(28);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 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29), 含英咀华(30);作为文章(31),其书满家。上规姚姒(32),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33),佶屈聱牙(34);《春秋》谨严(35),左氏浮夸(36),《易》奇而法(37),《诗》正而葩(38); 下逮《庄》《骚》(39),太史所录(40),子云相如(41),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閎其中而肆其外矣(42)。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43),左右具宜(44):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45)。然而公不见信于人(46),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47),动辄得咎。暂为御史(48),遂窜南夷(49);三年博士,冗不见治(50)。命与仇谋(51),取败几时(52)!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53),竟死何裨(54)?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
先生曰:“吁! 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55),细木为桷(56),欂栌侏儒(57),椳闑扂楔(58),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59),赤箭青芝(60),牛溲马勃(61),败鼓之皮(62),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63),杂进巧拙(64),纡余为妍(65),卓荦为杰(66),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67),宰相之方也(68)。昔者孟轲好辩(69),孔道以明(70),辙环天下(71),卒老于行(72)。荀卿守正(73),大论是弘(74); 逃谗于楚(75),废死兰陵(7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77),优入圣域(78),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79);言虽多,而不要其中(80);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81); 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促促(82),窥陈编以盗窃(83)。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84)。若夫商财贿之有亡(85),计班资之崇庳(86),忘己量之所称(87),指前人之瑕疵(88),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8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90),欲进其豨苓也(91)。”
〔注释〕(1)国子先生: 指国子博士,韩愈自谓。(2)太学:指国子监,是朝廷设于京城的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唐代的国子监,下分七个“学” ,即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这里的“太学”即指国子监。(3)业: 指学业。嬉(xi): 嬉戏,游玩。(4)行: 指德行。随: 因循敷衍。(5)治具: 指法令。毕张: 都已建立。(6)拔去: 除去。凶邪: 指恶劣之人。(7)登崇: 推崇、提拔的意思。俊良: 才德兼优的人。(8)占: 据有。小善: 指小的长处。率: 都。录:录用。(9)庸: 用。(10)爬: 爬梳,整理。罗: 搜罗。剔: 剔除,区分。抉: 挑选。(11)盖: 大概,或许是。(12)多: 指学识渊博的人之多。扬: 举用。(13)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这里指负责选拔人材的官吏。(14)既: 完,终了。(15)有年: 已经多年。(16)六艺: 即《易》、《书》、《诗》、《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儒家经典。(17)披: 翻阅。(18)记事者:指对待记事的著作,史著。要: 纲要。(19)纂言者: 指对待立论的著作。钩其玄: 意思是探求其深奥的道理。钩: 探索。(20)捐: 弃。(21)膏油:指灯烛。晷(gui): 日影。(22)兀兀: 勤奋劳苦的样子。穷年: 终年。(23)觝排: 抵制排斥。异端: 指非儒家的学说。即指下文的佛老之说。(24)攘斥: 排除,反对。(25)补苴(ju): 填补的意思。罅(xia)漏: 孔隙、缺漏。(26)张皇: 张大、阐发。幽眇: 指儒家学说的隐约细微之处。(27)坠绪: 意思是行将失传的事业,指儒学。(28)旁搜: 各方面搜求引证。 绍: 继承。 (29)沉浸: 指潜心研讨。醲郁: 味浓厚。比喻古代典籍中的义蕴、意味。(30)英、华: 都指古籍中的精华。英华皆为花。(31)为: 也是“作” 的意思。(32)规: 遵循。姚: 指《尚书》中的“虞书” 。虞舜姓姚。姒: 指《尚书》中的“夏书” 。夏禹姓姒。(33)周诰: 指《尚书》“周书” 中的《大诰》、《康诰》等篇。殷盘: 指《尚书》“商书” 中的《盘庚》等篇。(34)佶(jie)屈聱(ao)牙: 形容文句生涩难读。(35)《春秋》: 相传为孔子编写的一本历史书,文字简括,寓有作者的褒贬态度,故曰“谨严”。(36)左氏: 指《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文辞铺张华美,所以说“浮夸” ,超出了“经” 的范围。(37)奇而法: 奇妙而有法则。(38)葩: 华丽的意思。(39)《庄》: 《庄子》。《骚》: 《离骚》。(40)太史: 指太史公司马迁,他的《史记》被称为“实录” 。(41)子云: 扬雄的字。相如: 司马相如。(42)閎(hong): 博大。中: 指文章内容。肆:奔放。外: 指文章的形式、文辞。(43)方: 事理。(44)左右: 指各个方面。宜: 做得恰如其分。(45)成: 指达到了《论语·宪问》所谓“成人”地步。(46)见信于人: 被别人相信。(47)跋前踬(zhi)后: 进退两难的意思。《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说文》引作“载踬其尾” 。意思是狼前进就踩着自己颌下的悬肉,后退就踩在自己的尾巴上。(48)御史: 指韩愈曾为监察御史。(49)窜南夷:指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南夷: 指南方边远地区,指潮州。(50)冗: 闲散。见: 同“现”。治: 治绩。(51)命: 命运。仇: 仇敌。谋: 合,打交道。(52)取: 获致。几时: 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53)头童: 头秃。齿豁: 牙齿脱落。豁: 开。(54)竟: 终。裨: 补益。(55)杗(mang): 栋梁。(56)桷(jue ): 方的椽子。(57)欂(bo)栌:即斗拱,柱上的方木。侏儒: 梁上的短柱。(58)椳(wei): 门枢。闑(nie ): 古代门中央立的短柱。扂(dian ): 门闩之类。楔: 门框两侧的木柱。(59)玉札: 中药名,一名玉豉,即地榆。丹砂:朱砂。(60)赤箭: 中药名,即天麻。青芝: 又名龙芝。(61)牛溲: 即车前草。马勃: 中药名,属菌类。(62)败鼓之皮: 陈旧的鼓皮,可入药。(63)登明选公: 选拔人才看得分明、态度公正。登: 提拔。(64)杂: 一并。巧拙: 指好的和不好的。(65)纡余: 委曲周全的样子。妍: 美。(66)卓荦(luo): 超绝的样子。(67)惟器是适: 是说不论怎样材器的人都能恰当地加以使用。(68)方: 治理政事的方法、原则。(69)好辩: 喜好辩论。《孟子·滕文公下》: “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70)孔道: 孔子的学说。以: 因而。(71)辙环天下: 周游列国。辙: 轮迹。环: 周。(72)卒: 终究。老于行: 老于周游之中,在周游中度过一生。(73)荀卿: 荀子。守正: 指坚守儒道。(74)大论: 大道理,指儒学。弘: 光大。(75)逃谗于楚: 是说荀卿逃避齐人的谗言而到了楚国。(76)废死兰陵: 是说荀卿在楚国被废为平民,最后死在兰陵(今属山东)。(77)绝类离伦: 是说超越了同辈之人。(78)优: 高超。圣域: 圣人的境地。(79)先生: 韩愈自谓。统: 系统。(80)不要(yao)其中: 不合乎要领。要: 同“约” ,约束。中: 中心。(81)靡: 耗费。廪粟: 仓库中的粮食。(82)踵: 跟着走。常途: 平常的道路,常人的道路。促促: 拘谨的样子。(83)陈编: 古籍旧书。盗窃: 意思说只是重述前人之言而无新的见解。(84)分(fen)之宜: 理所应当。(85)商: 计较的意思。财贿: 指俸禄。亡: 同“无”。(86)班资: 指官职的地位、品秩。庳:同“卑” ,低。(87)己量: 指自己能力的大小。称: 相适合。(88)指:指责。前人: 指在自己上面的人,即显贵者、执政者。(89)诘(jie):质问。杙(yi): 小木柱。楹: 大柱子。(90)訾: 说别人坏话。昌阳:即昌蒲,古人认为服用它可延年益寿。引年: 延年。(91)进: 进用。豨(xi)苓: 即猪苓,也是一种中药材,可以利尿,与“延年”无甚关系。
〔鉴赏〕大唐元和七年(812),韩愈过华阴,为贬官房州司马的原华阴令柳涧鸣屈,而上疏欲治刺史。因柳涧罪行确凿,故韩愈由职方员外郎再次降为国子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其时,为元和八年(813)。“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同上)。政治失意,转而著述,著述问世,因之迁升,这,就是《进学解》问世前后的一段风波。
读《进学解》,先须解题。“进”者,长进、进步也; “学”者,“业” 与“行” 之总称也——“业” ,指学业、事业; “行” ,指德行、品第。“解”者,辨解、论析也。总析三字大意,可释为: 对学业、德行的进步所作的辨析。《进学解》凭附了记叙文体的框架,杂糅了骈体文的句式,采缀了诗歌的韵律,运用了驳诘的方式,进行剖理明志。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独特面目出现的杂感性文字。又因为《进学解》记录了韩愈的行状、言论、品节、理想,并被全文录入《新唐书》,所以它又是研究韩愈生平的珍贵史料。读《进学解》,无疑要从文学的、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方能全面。
文章粗分三段。自“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至“无患有司之不公”为第一段。先以先生训诲学生的方式,提出全文议论中心: “进学” 须使“业精”、“行成”; 达此目标则应倡“勤” 、“思” ,戒“嬉” 、“随”。接着,指出社会清明,人才尽用,勉励“诸生”抛却疑虑,一心“进学” 。从“言未既” 至“而反教人为” 是第二段。设一生发问,以国子先生(韩愈) “业精” “行成”反屡遭贬斥的遭遇,对“进学”( “业精” “行成” )的必要性提出疑问。自“先生曰”至文章结尾,是第三段。以先生的答话,阐述“业精” 、“行成” 的真谛,指出“进学” 目标不应动摇。粗粗分析,似觉文章也没什么高妙、精深之处,不就是在谈人要孜孜进学吗?不就是在论身处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吗?文章的重心确是在论这些道理,但阐述这些道理的过程中,旁及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从归纳主题的角度看,“对立性” ,“多义性”又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让我们先分析“对立性” 。很明显,一、三两段是肯定了主张“进学” 的观点; 二段是否定和怀疑“进学”必要性的观点。这种正、反、正的结构安排,我们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模仿,不能只简单地赞其巧妙为止,还应洞见作者的构思意图和真实情感。韩愈是“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新唐书》本传)的大儒,是“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的诗文大家。业,“可谓勤矣” ,“为人,可谓成矣” ,但命运不济,一再遭贬。“进学” 的优,与“进仕” 的劣,这样不合拍,韩愈,是不能不郁结衷肠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送孟东野序》),《进学解》就是韩愈不平则鸣的牢骚之音。第二段呢,则最真实地表现了韩愈的愤懑不平、自哀自怜的心情。以表“情”言,此段最为真切。托言学生,这是迫不得已的。借学生之口,泄胸中之气; 既免自我吹擂之嫌,又避挟私攻伐之疑,手法当然是很高妙的。第三段,陈述的主体变成了“先生” ,感情隐去,理性独出,洋洋大观的一派教诲之言。由“匠氏” 用料,“医师” 用药,引出“宰相”的用人; 由孟子、荀子这两个“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儒者的不遇于世,到个人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的自我宽慰。比喻形象,援例服人,议论得体,一反第二段意气炽烈的仪态,而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如果把二、三段的对立,仅仅理解为学生与老师的分歧,显然浅陋。师长“招诸生立馆下” ,教诲之语未尽,学生何敢贸然打断呢?即便插言,又何敢当众嘲笑“先生欺余” 呢?可以断言,韩愈《进学解》所述之事,并未发生,一切应对,皆出自心。第二段写“感情的”韩愈的心声,第三段记“理智的” 韩愈的表白; “心声” 突出牢骚不平,“表白”意在慰己励人。两段意义对立,最后还是受制于第一段的中心论点; 故从总体说,《进学解》表现了理智统御感情的过程,阐明了即便身处逆境,仍要矢志“进学”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成熟的儒家意识。
再让我们分析一下“多义性”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二、三两段的对话,虽然不是重点在论证“勤”与“精”的关系,“思” 与“行”的关系,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要不要“进学” ,即要不要“业精”、“行成”的问题。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制约全篇,可以说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第一义。第二义,便是“自谕”。第二段,是“夫子自道” ,集中体现了“自谕”的特色。虽然以学生抱不平的话说出,但对韩愈学业的勤苦,宣扬儒学的功劳,文学的成就,为人的正直,都作了基本合乎事实的介绍。尤其对韩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罗列,简直接近于填写“个人简历”: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 “自谕” ,当然与“自谦”连在一起。“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表现的是儒者的谦和;“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则表现了开明官吏的自责。统览全文,韩愈的遭际、品德,在脑海中便可形成初步印象了。由此看来,《进学解》带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白”的色彩。第三义,可概括为“批判义” 。第二段以韩愈的“勤矣” 、“劳矣”、“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成矣” ,与他的“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的境况比较,暗喻着对朝廷才不见用的批判。这是较明显而集中的。第一段中最堂而皇之的礼赞之词,第三段的委屈自责之辞,有些也是可以作反语看的。尤其第一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直至“无患有司之不明” 、“无患有司之不公” 一节,基本是反语正说。试想,韩愈如果真的对朝廷用人如此感佩拥戴,他何必写《进学解》?又何必借学生之口而自我标榜呢?如果第一段真的这样谀词泛滥,那么《进学解》又有什么价值呢?大木为桷,细木为杗,豨苓引年,昌阳见弃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比比皆是,面对这种贤愚不分的状况,韩愈不能不起而抨击。联系到后来韩愈上表唐宪宗谏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的作为,他是不会甘奉谀辞,求官保爵的。《新唐书》中称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因此《进学解》寓刚于柔,藏针于绵,暗透讥讽,就显得十分正常了。第四义,我们姑且总结为“希望义” 。勉弟子“进学” ,盼世人“进学” ,自己决心“进学” ,都表现了韩愈修身致用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与曾子的“省身”说,与孟子的“苦其心志”说,有共通之处。由于在修身之外,这种精神还倡导“国之兴亡,匹夫有责” ,倡导建言,故立于职分而又关心国事,便成了许多儒家知识分子的共性。韩愈写《进学解》,于牢骚之外,还奉上一颗希望国家隆昌的心愿。“拔出凶邪,登崇俊良”,是选贤去不肖的建议;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是教育英才的设想; “业精”、“行成” ,是对下的敦促; 有司要“明” ,要“公”,则是对上的希望。至于匠氏用料的“各得其宜” ,医师采药的“待用无遗”; 宰相用人的“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更是由远及近、对选用贤能提出可行的策略。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真是难能可贵! 总之,《进学解》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容量,和较为复杂的情感变化; 只执一端,强调一点,就难免有摸象之嫌。
艺术上,《进学解》亦相当成功。由于骈散相糅,文句在大体整齐的前提下,又具有长短错落、韵白相间的多样美。有些句子因上下对偶,前后对韵,读之上口,听之入耳,过目便能铭刻脑海。又因精于熔裁,文章在阐明事理的同时,且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感染力。第二段借谈韩愈文才,而历评古代著名文化典籍,言简议当,一语定论; 第三段巧用比喻,以实论虚,生动形象,言近意远。
《进学解》是韩愈的传世名作。流传千载以来,它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顽强向学。今天读来,该文仍有巨大的启迪作用。考其传世原因,我想引用刘熙载的话作个结论: “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 ‘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艺概》)去陈言,有新意,高人一头,深入一境,便使《进学解》久历变幻而不衰。
上一篇:《古文观止·贾谊·过秦论上》鉴赏
下一篇:《古文观止·韩愈·进学解》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