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进学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1】, 招诸生立馆下, 诲之曰【2】:“业精于勤,荒于嬉【3】;行成于思,毁于随【4】。方今圣贤相逢【5】,治具毕张【6】,拔去凶邪【7】,登崇畯良【8】。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9】,爬罗剔抉【10】,刮垢磨光【11】。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2】?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3】; 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14】, 有笑于列者曰 【15】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 于兹有年矣 【16】。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7】,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18】;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19】, 恒兀兀以穷年【20】。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抵排异端【21】, 攘斥佛老【22】补苴罅漏【23】, 张皇幽眇 【24】; 寻坠绪之茫茫 【25】, 独旁搜而远绍 【26】; 障百川而东之, 回狂澜于既倒 【27】。先生之于儒, 可谓有劳矣。沉浸郁 【28】, 含英咀华 【29】。作为文章, 其书满家。上规姚姒 【30】, 浑浑无涯 【31】, 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 【32】,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33】, 《易》奇而法 【34】, 《诗》 正而葩 【35】; 下逮 《庄》、《骚》, 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 同工异曲 【36】 。先生之于文, 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37】。少始知学 【38】, 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 【39】, 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 可谓成矣 【40】。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 【41】,动辄得咎。暂为御史, 遂窜南夷【42】。三年博士, 冗不见治【43】。命与仇谋【44】, 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 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 竟死何裨【45】! 不知虑此, 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 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 细木为桷,樽栌侏儒, 椳扂楔【46】, 各得其宜, 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 赤箭青芝, 牛溲马勃, 败鼓之皮【47】, 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者, 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48】, 杂进巧拙, 纡余为妍,卓荦为杰【49】,校短量长, 唯器是适者 【50】, 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 【51】, 孔道以明 【52】, 辙环天下 【53】, 卒老于行;荀卿守正, 大论是弘【54】,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 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55】,言虽多而不要其中【56】,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 岁糜廪粟【57】;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58】,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59】,窥陈编以盗窃【6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61】,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62】,计班资之崇庳【63】,忘己量之所称【64】,指前人之瑕疵【65】,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66】,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67】,欲进其豨苓也【68】。
【注释】
【1】国子先生:太学生的老师。国子,即太学(全国最高学府)的学生。唐代太学分为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
【2】诲(hui):教导
【3】“业精”二句: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荒废学业是由于一味嬉戏.
【4】“行成”二句:好的行为来于深思熟虑,毁名败事由于盲目随便,不动脑筋。
【5】圣贤:指圣主(皇帝)、贤臣(宰相)。
【6】治具毕张:法令完备.
【7】凶邪:指邪恶的人。
【8】登崇畯良:提拔英才.畯,同“俊”。
【9】“占小善”二句:有一点小小的长处的人,大都给以录用;通一种技艺的人,没有被遗弃不用的。率,大都.庸,用。
【10】爬罗剔抉:搜罗选拔人才。剔,挑出.抉,选择。
【11】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指培养人才,除去污点,发扬长处。
【12】“盖有幸”二句:没才能的人也有侥幸被选录的,却绝不会因为人才多而使有才能的被埋没.孰云,谁说。
【13】 有司: 主事之官。
【14】 既: 终了。
【15】 列: 行列。
【16】 于兹: 到现在。兹, 此。
【17】 吟: 吟诵。六艺:即六经, 指诗经、书经、礼、乐、易经、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披, 翻阅。百家之编: 指诸子百家的书。
【18】 记事者: 指史书。提其要: 提挈其要点。纂言者: 指学术论著。钩其玄: 探寻其玄妙之理。
【19】 焚膏油以继晷 (gui): 点上灯油以接续日影, 意谓夜以继日地苦读钻研。
【20】 恒兀兀以穷年: 一年到头常常勤奋不已。兀兀, 刻苦努力的样子。
【21】 抵排异端: 抵斥异端邪说。异端, 指下句的“佛老”而言。
【22】 攘斥: 排斥。
【23】 补苴 (ju) 罅 (xia) 漏: 填补漏洞, 指填补旧时儒学的缺陷。苴, 草垫, 此处用为动词, 填塞之意。
【24】 张皇幽眇: 把幽微难懂的道理加以申说和扩充。张皇: 张大显明。
【25】 寻坠绪之茫茫: 在茫茫中把中断了的儒家道统 (即坠绪) 找到。
【26】 旁搜远绍: 从旁搜求, 远远地承继。这仍是对“坠绪”而言。
【27】 “障百川”二句: 挽住 (阻挡住) 已经倾倒泛滥的凶猛波涛 (指异端邪说的影响), 使百川 (各种学说) 都归人东流的大河 (指儒家学说的轨道)。
【28】 沈浸醴郁: 沈醉于芬香的享受玩味之中。
【29】 含英咀华: 含茹、咀嚼香花。英、华, 都指花。
【30】 上规姚姒 (si): 对上古的则效仿《尚书》中的《虞书》和《夏书》。姚, 虞舜的姓。姒, 夏禹的姓。
【31】 浑浑无涯: 渊深而广大无边。
【32】“周诰”二句: 《尚书》中周代的文告 (如《大诰》、《康诰》等)和商代的 《盘庚》, 读来曲折拗口,古奥艰涩。佶屈, 曲折。聱 (ao)牙, 读不顺口。
【33】“春秋”二句: 《春秋经》字句极简练, 往往一字寓褒贬, 十分谨严; 《左传》则有铺张和虚构, 故说它“浮夸”。
【34】 易奇而法: 《易经》文思诡奇变化而合于法则。
【35】 诗正而葩 (pa): 《诗经》内容醇正而又富于文采。葩, 花。
【36】“下逮庄骚”四句:往下说到《庄子》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还有太史公的《史记》,扬雄的《太玄经》、《法言》,司马相如的辞赋,堪称绝妙,而又各有千秋。子云,扬雄的字。
【37】闳其中而肆其外:内容博大而外表自由畅达。
【38】少始知学:年幼刚懂得向学的时候。
【39】长通于方:年长时懂得了道理。
【40】可谓成矣:可以说是完人了。《论语·宪问》:“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本文这里主要指智勇而言。
【41】跋前踬后:指动辄得罪,进退两难。《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踬其尾。”说狼前进会踩着自己的胡(颈项下的垂肉),后退又会踩上自己的尾。跋(ba)、踬(zhi)都是践踏跌倒之意。
【42】“暂为”二句:刚作御史(韩愈于贞元十八年作监察御史),随后就被贬到南夷(韩愈因上表谏德宗迎佛骨,德宗怒,贬潮州刺史)。暂,指时间之短。窜,斥逐。
【43】冗(rong):闲散。治:治绩。
【44】命与仇谋:命运和仇敌作对。仇,匹对,对头。谋,打交道。
【45】头童:头发光秃。齿豁:牙齿缺落。竟死:一直到死。裨(bi):补益。
【46】桌(mang):大梁。桷(jue);椽子。栌(buolu):斗拱。侏儒:梁上短柱。根(wei):户枢。闑(nie):门与门限间的竖闩。扂(dian):门的横闩。楔:左右门框。
【47】玉札:入药的玉石。丹砂:朱砂。赤箭:一种补药。青芝:灵芝的一种。牛溲:牛尿。马勃:马粪。败鼓皮:破旧的鼓皮。
【48】登明选公:登、选,指提拔选用人才;明、公,指贤明公正的人才。
【49】纡(yu)余:屈曲貌,这里是从容和缓之意.卓荦(luo):杰出貌。妍(yan):美。
【50】:唯器是适:按照人的才器做出合用的安排。
【51】孟轲好辩:孟子好与人辩论。他自己曾说:“余岂好辩也哉,余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52】孔道:孔子之道,即儒道。
【53】环辙天下:车辙绕遍天下,说明周游列国。
【54】大论是弘:写出长篇论文,以弘扬儒学。
【55】由:本自。
【56】要(yao):合。
【57】 岁: 每岁。靡 (mi): 消耗。廪 (lin) 粟: 官仓粮, 此指禄米。
【58】 从 (zong) 徒: 有人随从。
【59】 踵: 脚后跟, 此处是“践”的意思。促促: 拘谨小心貌。
【60】 窥: 偷看。陈编: 古人陈旧的书。
【61】“动而”二句: 指自己被贬官及被闲置事。
【62】 商: 度量、计较。财贿 (hui): 钱财。有亡: 有无。
【63】 班资: 官职的阶品资格。崇庳 (bei): 高低。
【64】 己量: 自己的分量 (轻重)。所称 (chen): 应符合的标准。
【65】 前人: 位居己前的人, 指有司。瑕疵: 缺点。
【66】 诘: 责备。杙(yi): 小木桩。楹: 堂中柱。
【67】 訾 (zi): 指责。昌阳: 菖蒲, 有健身延年之疗效。引年: 延年益寿。
【68】 进: 奉献。豨苓: 猪苓, 有利尿止渴之功用。
【赏析】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大家,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时代靠前, 也因为他在文章革新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了一个由散到骈, 又由骈到散的发展过程。骈文盛行于南朝, 是一种讲求字句对偶、词藻华美、音韵铿锵的文体。流风所及, 一直影响到隋唐时代的散文创作。那时的章表疏奏、案牍公文、往来书信等等仍习用骈体, 可见骈文的势力之大。因为它过分讲究形式的华丽, 客观上反而容易限制思想的表达, 所以多数骈文内容空洞, 词句陈腐, 千篇一律, 令人困倦。直等到这位“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语) 的韩愈出来, 才廓清了骈文的风气, 为文章的继续发展开辟了一条生路。他的口号是“复古”, 其实就是要通过作文来宣传儒教, 号召人们写象先秦两汉那样密切联系现实的活文章。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艺术性强。文章的风格也多种多样: 或笔力雄肆, 或委婉含蓄, 或说理透彻, 或寄慨良深, 而且笔调也富于变化。但是, 他并不排斥骈文的写作技巧, 而是结合内容的需要, 给以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他有时也写骈文, 而且写得很好, 说明他做为散文大师, 完全能够驾驭多种文章形式, 而他的《进学解》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
这篇《进学解》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 (808) 三月二十三日以前不久。据《新唐书·韩愈传》说, 韩愈原来是职方员外郎, 因为误告了两位刺史, 所以改官做国子博士。国子博士的官秩是五品上, 比从六品上的职方员外郎要高, 但它只是个清要的职务, 不直接掌握政治权力。韩愈认为屈才,所以写这篇文章发泄牢骚不满.因为文章写得好,被执政者赏识。所以韩愈在元和八年三月二十三日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下面我们把《进学解》分成三个部分依次介绍.
第一部分从“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开头,到“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是写韩愈自己对太学生的训词。“国子先生”是韩愈自指.“太学”,这里指国子学.唐代在京都设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国立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它下面又分设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相当于几种不同的“科”或“班”.比如“国子学”和“太学”就分别为三品以上和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班”。同时,“太学”又是对国子监的泛称。韩愈是国子博士,是教授“国子学”生徒的,所以称“国子先生”。说他“晨入太学”,就指他早晨进入国子学的大门.然后就“招诸生立馆下”,开始训话。“诲之曰”以下是韩愈的训词。训词一开头,就说出了两句十分精采的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只有勤奋,学业才能精进;贪图玩乐,学业必然荒废。美德善行来自深思熟虑,道德败坏本于放任自流.话很简练,意思却很深刻,所以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进学解”,是谈品德学业的进步,开头这两句话的作用在于点题。但是,韩愈的训词并没有停留在勉励学生读书这一点上,而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朝廷的用人联系起来.他说:“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除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意思是说,现在政治清明,圣君贤相很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朝廷重用贤才,废黜凶邪,谁有一点长处就被录用,人才虽多,不会埋没.所以他勉励学生:“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他教学生努力进德修业,不要担心将来没有出路,朝廷是公正的、有眼光的。韩愈的训词刚说到这里,就被一位学生打断。学生针对先生的论断提出了不同看法,这样文章就进入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文字是学生的长篇议论,写得纵横跌宕,很有气势.首先是“言未既”三个字,非常生动.先生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抢先插话了。更妙的是学生说话的神态和语气:他听了老师的一派官腔,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笑得那样自如,毫不拘束,而且紧接着是一句“先生欺余哉”,用讪笑的口吻,一下子就把老师冠冕堂皇的训话揭了底。随后他极力称赞老师的品德学业,用来对比老师的遭遇,说明有司不公不明,因而老师的训词全都是违心之论.在大段议论之前,他先说了这样一句:“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也就是说,他跟随韩愈求学已经很久了,言外之意是,对于老师的情况他最有发言权,因此他的话有一定分量,接下去他首先介绍老师治学的勤奋:对儒家六经,不停地吟诵;对百家著作是不停地翻阅;对纪事的史书则提其纲要; 对哲学论文则探索它的深意。贪多博览,务求有得; 大小知识, 兼收并蓄。夜以继日, 积月成年。其次, 他指出老师在觚排异端、发扬儒学方面的辛劳: 对于佛老, 全力排斥, 毫不留情; 对于儒学, 尽力弥补, 使它完善; 要使儒家幽微精妙的哲理烛照一切。老师还在茫茫之中寻找儒家中断的道统, 要做儒教的继承人。并且要力挽那既倒的狂澜, 让儒学回到正轨, 犹如使百川流入大海。第三, 他赞美老师的文章。说老师对先秦两汉文章的精华不断涵咏玩味, 所以写出的文章上则规模虞舜、夏禹, 有其浑朴渊厚, 又兼学《周诰》、《盘庚》, 有其深奥古拙; 至于《春秋》文法的谨严、《左传》虚拟的浮夸、《易经》的诡奇合度、《诗经》的醇正华美, 都无不赅备。还有后来《庄子》的汪洋恣肆,《离骚》的比兴寄托, 《史记》的雄深雅健, 扬雄的恢宏艰深, 相如的骋辞炫博, 也能包容吸收。因此, 老师的文章不但内容广博, 形式上也能做到纵放自如, 随心所欲。第三, 他赞美老师的为人: 年轻时, 刚知道求学, 就勇于实践; 及至年长,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待人处世能恰如其分,左右逢源。可以说, 老师的品行修养得很好了。以上是学生对老师品德才学的赞美之辞。如果我们对照前面韩愈自己训词的逻辑推理, 这样的完人当然要受到朝廷重用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于是, 学生继而描述老师的困顿失意: 公事方面, 不被朝廷信任; 私交方面, 得不到朋友帮助。进退两难, 动辄得咎。刚做御史, 就被贬南荒; 三次做博士, 不过是冗散官员, 很难看出政治才干。好象命运故意和他作对, 所以几次遭到失败。老师全家生活也是困苦不堪: 较暖的冬天, 孩子叫喊衣单天寒; 丰收年景,妻子挨饿。老师自己则衰弱得头顶也秃了, 牙齿也脱落了。以上是那位学生的大段论述, 从韩愈的为学之勤、治儒之劳、文章之妙、品格之好, 一直论到韩愈种种不幸的遭遇, 其势真如长江大河, 奔腾直下, 一泻千里。最后, 他向老师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您这样辛辛苦苦一直到死, 有什么好处? 您不想想自己的遭遇, 怎么还教导别人学自己的样子, 走自己的老路呢?这就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 写韩愈对学生问难的答复。
学生的问题, 问得很实际, 也很有道理, 可以说是很难回答的, 但是韩愈却回答得很巧妙。他开口就是“吁! 子来前。”口气很不客气, 好象招呼一个不明事理的孩子, 看来是要着实地教训他一番。他是怎样教训这位学生呢? 首先他又是打官腔, 讲那些大家都熟知的大道理。他说:“要知道, 大木应该做梁, 小木应该做椽, 有的做斗拱, 有的做短柱, 还有户枢、门限、门闩、门框等等, 不同材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场, 做到物尽其用, 这是工匠的高度技巧; 把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马粪便、破鼓的皮统统收集起来, 用他们治疗不同的疾病, 做到药施其宜, 这是医师配方的高明之处; 使贤明公正的人得到重用, 同时杂用巧、拙不同类型的人,既有从容闲雅的美才,也有卓立超群的俊杰,斟酌各人的短长给以适当的任用,这是宰相办事的原则啊.”这段话的重心是说明宰相用人,但又以工匠用料、医师用药来做陪衬,是带哲理性的比喻,十分生动、恰切。然而韩愈要回答学生的,并不在于宰相用人的原则,而在说明宰相用人很得当.所以紧承上文,他又反复说明宰相给他安排的职务很合适。他分两步来论述这个问题.第一步,他抬出两个古代圣贤,叙述他们的不幸遭遇,目的是用来衬托自己.他说:“当初孟子好辩,批评杨朱、墨翟的学说,孔子的儒道因而大显.但孟子周游列国,不被信用,在奔波劳碌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荀子坚守儒家正道,大力阐发儒家学说,但为了躲避谗言,从齐国逃到楚国,春申君死后他连兰陵县令都做不成了,只得退而著书,在寂寞中死去.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就成为经典,做起事来就成为法则,他们超群绝伦,品学兼优,在圣人中也算高明的了,可是他们在世时的遭遇又怎样呢?”韩愈这番话,充满对两位大儒生前遭遇的同情,也包含着对世道的愤慨.第二步,他谈到自己:“我治学虽然勤奋但未必合于儒家的道统,言论虽多但不合于中正之道,文虽奇瑰但无助于实用,品行虽好但在众人中没有明显表露。即使这样,我还拿着俸钱,吃着国家的粮食,儿子不懂耕种,妻子不会织布,我出门则骑马,有徒隶跟随,平时在家安坐而食;我亦步亦趋地走常人所走的路,剽窃古人的陈言,然而圣君贤相没有处罚废斥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幸运吗?我举手投足就被人毁谤,当然影响到我的声誉,现在给我这个闲散职务,乃是情理中事。如果我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不自量力,还要指责有司不明不公,那就好象批评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堂柱,指责医师不该用菖蒲使人延年益寿,而要代之以起渗泄作用的猪苓,是毫无道理的。”韩愈这一大段议论,水平相当高.为了说明宰相对自己的安排很合适,他处处自谦,处处自足.因为他和孟、荀两位大儒相比,感到自愧弗如,孟、荀的遭遇尚且如彼,自己能有这样的生活待遇也就应该知足了。这是我们从他这段话得到的表面印象.然而我们进一步思考,孟、荀生前的枯槁和韩愈遭遇的不幸,不正说明他们的道德学问不能被人赏识,不正说明有司的不公不明吗?所以,韩愈把自己和孟、荀对比,其结果非但没有使自己相形见绌,反而使孟荀那样的古圣和自己这样的今贤遥相照映,产生了相得益彰的作用.另外,我们知道,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许,他决不是“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的庸人,所以这些话与其说是自谦,不如说是对那些目光短浅,胸无点墨,腐败庸俗的势利小人的旁敲侧击.韩愈把自己和孟、荀相比,居高临下地鄙视这些世俗之人,正是韩愈的自诩处.然而因循苟且之辈皆安然无恙地坐食廪粟,自己耿介拔俗却穷愁潦倒,这又是韩愈的不平处。这一段话和第一部分韩愈的训词一样, 都是正话反说, 读韩愈这一类牢骚文字, 要细心琢磨这个特点。
这篇文章, 从进学谈起, 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它的写作技巧非常高, 是精心结撰而成。首先, 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 这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如汉代东方朔的 《答客难》、扬雄的《解嘲》, 都可说是本文的滥觞。但是韩愈又有很大的创造, 高出前人。因为前人辞赋,往往采取抑客伸主的写法, 即假设主客两人问难, 先由客方提出论点, 对主人问难, 是文章的陪衬, 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 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文章就不同, 是在客言之先, 自己先站出来讲话, 然后把客的话引出来, 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而文章最大的创造是, 从表面看, 它似乎仍是沿习抑客伸主的写法; 但实际上主人议论多用反语, 客人的论述才是韩愈要直说的心里话。属于正面文字, 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 客方的话对于主人的反语、曲笔, 起到“刮垢磨光”的作用,还它们以本来面目。这种写法, 是由文章的性质、作者的身分决定的。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发牢骚, 同时也为了向别人做自我介绍。但正面发牢骚, 容易被人目为褊狭, 自炫自夸给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庄子》就有“亲父不为其子媒”的话, 何况是自我介绍?所以前人评论这篇文章的笔法是“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 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 认为这样写“最得体”, 可以使文章曲折跌荡, 意在言外, 神龙见首不见尾, 令人一唱三叹。这是文章在笔法结构上的特点。再有, 既然这是一篇辞赋, 当然在行文属辞方面也有它的特点, 那就是铺张扬厉的文风和骈偶、押韵的句式。这种文体要求文词富赡, 铺排夸张, 如第一部分的训词“方今圣贤相逢”以下十几句, 意思不过是说朝廷用人唯贤, 避短扬长, 却用了那样多的话来形容、说明; 第二部分谈到韩愈的德才和遭遇, 更是譬喻生动, 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 第三部分则抑扬开合、沈郁顿挫, 而尤以委曲详至见长。全篇的俪辞警语更如风樯阵马, 纷拥而至, 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切, 就使这篇洋洋洒洒的大文增加了纵横排宕的气势和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 韩愈并不以骈文俪语的工整繁富为满足, 因为词句过分整齐划一, 会给人呆板、僵化的陈旧感。所以他在行文当中, 常常是加进一些散句, 使文章气韵流动, 也增加了句式和音节的变化。韩愈以后, 另一个唐代散文家孙樵, 在 《与王霖秀才书》里曾夸奖韩愈这篇文章“拔地倚天, 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 不施控骑生马, 急不得暇, 莫不捉搦”。这段话的前两句是指文章的气势和生动性, 后几句是称赞韩愈对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词语的驾驭能力, 说明韩愈有非常娴熟的写作技巧。另外,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新鲜活泼的词语, 如“提要”、“钩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回狂澜于既倒”、“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等等,直到今天,仍是我们习用的成语,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本文的特点,也是韩愈多数文章所共有的特点,说明韩愈在锻炼词语方面下过很大工夫。
上一篇:《古文·进学解》鉴赏
下一篇:《古文·送东阳马生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