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咏荆轲》原文与翻译、赏析
[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②,志在报强嬴③。
招集百夫良④,岁暮得荆卿⑤。
君子死知己⑥,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⑦,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⑧,猛气冲长缨⑨。
饮饯易水上⑩,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11),宋意唱高声(12)。
萧萧哀风逝(13),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14),羽奏壮士惊(15)。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16),飞盖人秦庭(17)。
凌厉越万里(18),逶迤过千城(19)。
图穷事自至(20),豪主正征营(21)。
惜哉剑术疏(22),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23),千载有余情。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荆轲,战国时卫人,后入燕,为燕太子丹报仇,以奉献燕国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②燕丹,燕太子丹。士,指诸侯的门客。③强嬴,指秦国,秦王姓赢,故称。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因秦王对他不好,逃回燕国,便招募勇士,图谋刺杀秦王。④百夫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⑤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⑥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⑦素骥,白马。《史记》载荆轲从燕国出发时,太子丹与门客都穿戴白色衣冠以表死别,相送于易水之上,故作者推想马也是白的。⑧指,撑起。危冠,高冠。⑨长缨,用以结冠的丝带。⑩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11)渐离,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善于击筑。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筝。(12)宋意,燕国的勇士。(13)萧萧,风声。荆轲出发的时候曾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为此句之本。(14)商音,商声为五音之一,其音悲凉。(15)羽奏,羽声也为五音之一,其音激昂。(16)顾,回头看。(17)盖,车盖,此指车子。(18)凌厉,勇往直前的样子。(19)逶迤,曲折漫长的样子。(20)图,指燕国地图。荆轲将匕首藏在图中,图穷而匕首现。事,指谋刺秦王之事。(21)豪主,指秦始皇。征营,同“怔营”,受惊的样子。(22)疏,生疏。(23)其人,指荆轲。没,死。
〔分析〕
清代的大诗人龚自珍曾有《舟中读陶诗》云:“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虽然其中寓有龚氏自己的身世之感,却也看到了陶渊明在歌咏荆轲中寄托了慷慨激烈的志趣。这首《咏荆轲》是陶诗中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前四句像是一篇引子,由燕太子丹而引出荆轲,说他善于养士的目的在于要报强秦之仇,他的门客都是百里挑一的豪杰之士,而“岁暮得荆卿”一句不仅归到荆轲,而且给荆轲的出场涂上了一层卓然独立、气压群雄的传奇色彩。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续写荆轲出京时的非凡气宇。他既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因而提剑出都,慨然赴命了。当时送行的场面是悲壮动人的,据《战国策》与《史记》的记载,太子丹与他的宾客们都一律穿着缟衣素服去易水边给荆轲饯行,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死别,所以诗人想像那些良马也必然是白色的,它们在大道上嘶鸣,像是预知荆轲的一去不返。诗人用怒发冲冠、猛气冲缨来刻划荆轲的英雄气概,犹如寥寥几笔粗犷有力的线条,便将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士形象勾勒得形神俱现了。饯别一段也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而《淮南子》上又说:“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陶渊明采用了这种说法,意在从对送行之人的侧面描写中烘托出悲慨苍凉的气氛,使主角荆轲的形象更为丰满。高渐离撼人心魄的筑声,宋意响遏行云的高歌,商音凄楚,羽奏激昂,悲风萧萧,寒波淡淡,一切都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心知”一句既是指送行之人,也兼指荆轲本人,所以下面便转到入秦行刺的描写。“登车”以下四句用了铺陈排宕之笔写荆轲的义无反顾,凌厉直前,表现他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胆魄。“图穷”二句将其行刺秦王的种种过程包举在十个字之中,而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至此也达到高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将前文陡然推倒,英雄慷慨激烈的豪情,只换得千古的憾恨而已。这里既交代了荆轲的结局,也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爱憎。因而最后诗人感叹道:荆轲虽死,然千年之下,他的事迹依然令我激动不已。
诗人又采取了烘云托月的手法,着力于气氛的渲染与次要人物的陪衬,如“燕丹”、“百夫良”、“群英”、“渐离”、“宋意”等,但他们都围绕着荆轲这个中心人物而活动,这就是虚实互用的方法。此诗的语言也一反陶诗舒展平淡的风格,而多用凝炼而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因而后人每每以此诗为陶诗中“金刚怒目”(鲁迅语)式的典型之作。
至于这首诗深一层的寓意,有人以为反映了陶渊明对宋武帝刘裕弑夺晋室的愤恨,说明他心系旧朝,渴望有视死如归的豪杰之士出来为晋复仇。如结合陶渊明一生的出处行藏来看,这种分析是不无道理的,然而从诗的本身很难找到具体的实证。但它至少说明诗人在平静安谧的田居生活之中仍然不忘家国,心中时时激荡着感情的波澜,这首诗便是借咏史而偶然一露其峥嵘而已。
顺便指出,在陶渊明之前以荆轲事迹为题材的诗已有汉末阮瑀和西晋左思的作品。阮瑀的《咏史诗》其二说:“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此诗截取了易水送别的场面加以铺陈描写,陶诗显然有受其影响的痕迹。左思的《咏史诗》其六说:“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得之若千钧。”此诗侧重于荆轲燕市酣饮,旁若无人的片段,表达了作者藐视豪强的不屈个性,也是以史咏怀的名作。
〔评说〕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语言来。”
蒋薰《陶渊明集》评:“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
上一篇:诗词·散曲《咏怀诗》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诗词·散曲《哀旅顺》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