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寒花葬志》原文与翻译、赏析
[明]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②。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③。葬虚丘④。事我而不卒⑤,命也夫!
婢初媵时⑥,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⑦,婢削之盈瓯⑧。予人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⑨,目眶冉冉动⑩。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11)。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本篇选自归有光《震川文集》。寒花,作者家中婢女。②魏孺人,归有光的妻子。孺人,明清时为七品以下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旧时也用作对一般妇女的尊称。媵(ying硬),古代指随嫁的侍婢。③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丁酉为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④虚丘,荒丘、墓地。⑤卒,终。⑥媵,此处作动词用,随嫁。⑦爇(ruo弱),点燃。⑧盈瓯,装满小瓦盆。⑨即饭,吃饭的时候。⑩冉冉,缓慢。(11)奄忽,急遽貌。
〔分析〕
本文是归有光为家中婢女寒花作的一篇葬志。葬志,是墓志铭的一种,记述死者的生平和事迹,刻石放在坟墓中。归有光作此文时,寒花已去世十年,且无迁坟改葬之事,故无需撰写葬志,作者只是借这种文体表达对寒花的追忆。
文章开头按葬志的体例,交代了寒花的出身来历、去世时间和埋葬地点。接着作者悲叹:“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对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表示出极大的疼惜。
第二段追记寒花生前的情形。“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是描写其外貌。一个十岁的龆龄女孩,却梳着成年妇女的发髻,穿着长长的拖到地上的衣裙。“深绿布裳”正与她婢女的身份相切合,真是可爱又可怜! 寒花作为一个婢女,过早地承担了成年人的责任,但来到作者家的时间一长,还是露出了她磨灭不了的孩子气。一日天寒,寒花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的一盆。作者进门欲取而食之,寒花却不给,拿走了。原来寒花是魏氏从娘家带来的婢女,从小侍候魏氏惯了,因此心中只有魏氏。她削荸荠是给魏氏吃的,别人要吃她就不乐意,哪怕是一家之主也不买账,惹得女主人魏氏笑个不停。这正是寒花天真憨厚处。接着写寒花吃饭时“目眶冉冉动”,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在稚气中故作老成。一个天真灵秀,活泼可爱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结。寒花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可是转瞬间她已去世十年了。“吁,可悲也已!”岁月的无情,生命的脆弱,使作者感到莫名的悲哀。
文章在悼念寒花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前妻魏氏的思恋。寒花死时,魏氏已亡故五年。文中时时提及生前情深意笃的前妻,文章开头便点明:“婢,魏孺人媵也”,文中描写的两件事,也皆以魏氏收结:“魏孺人笑之”,“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寒花的性格,应该与魏氏对她的宠爱大有关系。作者忆及当年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时,怎么能不更加思念女主人呢?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强调文章是载道的工具,关系到安邦治国的千秋大业,文章的价值就在于宣扬封建的道德观念,而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世俗感情是与文章无缘的。归有光却专门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婢女作志,通过日常琐事来表现世俗的乐趣和浓郁的人情,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从而开了晚明小品文的先声。全文仅一百来字,却从外貌、行动、神态等各方面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用笔极其凝炼,显示出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此文在结构上也颇有特色,第一、三段抒发作者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着力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中间一段写家庭中融融之乐,笔调轻松明快,两相映照,怀昔伤今之情更显深挚。王夫之在论诗时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可以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归有光此文可谓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
〔评说〕
姚鼐《古文辞类纂》:“文中有画,吾与此文云然。”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能将婢女神态,曲折描写出来。着墨不多,而神采生动,此是震川擅长文字,所谓于太史公所深会处也。”
上一篇:散文赋《室语》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散文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