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节妇吟》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张 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③,良人执戟明光里④。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
①本篇选自张籍《张司业集》。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当时藩镇之一,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罗襦,丝织品的短袄。③苑,花园。④良人,此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戟ji挤),古代一种兵器。明光,汉宫殿名,此借指皇宫。
〔分析〕
本诗题下原附有小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可见此诗并非是男女间互通心曲的言情诗,而是借托节妇身份,委婉地表达心志的政治诗。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进士出身,任过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其时朝野颇具才名;李师道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受封为“检校司空”,拥兵驻扎在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是当时一个强有力的藩将。进入中唐时期,唐已经历安史之乱,国力日渐衰微,藩将割据局面日益加剧,李司空身为藩镇,拥兵自重,《新唐书》说他“虽外奉王命,而啸引亡叛,有得罪于朝者厚纳之”,千方百计扩大自己势力。李师道因慕张籍才名,多方设法欲将其纳入自己的门下,故多次投书赠礼,竭尽拉拢之能事,张籍却仍忠于唐中央政权,却礼拒聘,不为所动,《节妇吟》一诗即是张籍为表明自己立场,委婉地拒绝对方而作。
诗头两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可谓出语惊人,您明知我是有夫之妇,却偏偏送一对贵重的明珠,以充爱情的信物。此两句,初看突兀,但仔细想来却又含意丰富,它既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含蓄地指出了对方的用意,并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摆出了矛盾,不由得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急于知道后事如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两句诗:“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这不免让人心生纳闷,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勾引,这位节妇居然没有给以严词斥责,反而脉脉含情地表示感念对方的绵绵情意,并将明珠系在红绸短袄上,难道她禁不住诱惑动心了?诗歌到此出现了第一个波折。“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这里笔锋一转,节妇夸起了自己的家庭:我家也是高楼耸立,毗连着花园的大户人家,我的丈夫也非等闲之辈,而是手握长戟,卫护着皇家宫阙,还风光得很呢! 对照上两句,这就又是一个转折,这里节妇满怀自豪的夸耀,那么的具体和形象,人们不难从中窥见到了节妇的内心,这样一个对家庭,对丈夫满怀热爱的女子怎么会移情他人呢? 果然,接下的四句“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既委婉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曲,她发誓要和丈夫同生共死,毅然退还明珠,忠于夫君的立场何等坚定,但考虑到对方又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一时还得罪不起,于是就设置了台阶,让对方自己走下来,在拒绝的同时,还要称赞对方原本不是夺人之妻的小人,而是光明磊落,不怀恶意的坦荡君子,并且自己也是身不由己,无比惋惜,不免垂泪。特别最后一句后来成了千古绝唱!多少难成眷属的有情人,都为不能在未嫁时相逢而抱憾终生。这样于情于理,都使对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企图,而又不至于太伤感情,做出报复性的举措。所以要理解此诗的意蕴,就须懂得节妇乃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喻体,喻体就是作者自己,节妇夸耀家庭、夫君,则表明作者忠于大唐中央政权,忠贞不贰;节妇还珠拒爱,则表明作者立场坚定,不受强藩笼络;节妇曲折委婉,则表明作者具有政治家因势处事的灵活手段。通篇诗作有理有节,不愧是一首表明心曲成功的政治诗。后人曾责难此诗“然玩辞意,恐失节妇之旨”(《唐诗别裁》),怕是太看重诗中节妇的负节形象。其实节妇只是诗人的一个喻体,本意还在于表达自己对中央政权忠贞的决心。
〔评说〕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张籍长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贺贻孙《诗筏》:“文昌此诗从《陌上桑》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语甚斩绝,非既有夫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执戟明光里’,即《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连十六句,絮絮聒聒,不过盛夸夫婿以深绝使君,非既有‘良人执戟明光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折转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或曰文昌在他镇幕府,郓师李师古又重币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诗以谢。然文昌之婉恋,良有以也。
徐增《而庵说唐诗》:“《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文昌真乐府老手。”
上一篇:散文赋《胸中之竹》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散文赋《苏武传》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