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称本篇为《瑟调曲》歌辞。《乐府解题》说此篇是拟《苦寒行》之作,《乐府诗集》据之列入《相和歌·清调曲》。篇名取自篇首二字。关于本诗的思想, 黄节《曹子建诗注》云: “屈原《卜居》曰‘吁嗟默默兮, 谁知吾之廉贞’。子建此篇,曰‘居世’,曰‘谁知吾苦艰’,意盖本之。”据裴注及丁晏说,本诗约作于太和三年(29年)封东阿王以后。诗人在曹丕父子称帝后,封地经常变迁, “十一年中而三徙都”(《魏志·曹植传》),生活十分动荡。诗中以“转蓬”自喻,抒写飘泊的痛苦和骨肉分离的悲哀。
全诗共二十四句,可分为三个层次。首二句为第一层,感叹转蓬在世上唯独遭遇飘泊流离的命运。二句开门见山,借助随风飞转的蓬花形象,把自己流荡不定的处境及内心的烦忧和盘托出。接下十六句,具体描绘蓬花脱离根本四处飘荡的景况,为第二层。先以二句概括道出骨肉分离(即“长去本根”)致使飘泊不止的悲哀。继以“东西南北”“七陌”“九阡”渲染所漂移地域之广,以“回风” “惊飙”突出所遇推力之强。在它们的操纵下,蓬花上入云间, 下沉山泉,须臾转徒,忽来忽回,时隐时现,轻荡荡飘过了“五山” “八泽”。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诗人遭受骨肉相残, “隔阂之异殊于胡越”(曹植《求存问亲戚疏》),再三被令徒都, “常汲汲无欢”的现实生活的影子。通过回环往复地咏叹,莲花漂泊无依的景况已被描摹得惟妙惟肖、无以复加。最后六句,由叙述转入抒情,是全诗的第三层。先以“流转”二句总结上述,直抒苦衷。继而呐喊道: “我情愿充作林中的小草,秋天随野火一齐烧掉。化为灰烬哪能不痛苦?但我只盼同根系生死一道!”表示出宁可毁灭而不愿骨肉分离的痛苦心情。联系上文, “长去本根逝”正是诗人“宕宕(荡荡)当何依”的缘由;因此这里的“愿与株荄( gai 该,草根)连”,与其说是不愿骨肉分离,不如说是不愿骨肉戕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皇族之中权势之争的残酷现实。
本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风流转的无本之草的艺术典型。这个艺术典型由于它生动展示了“长去本根”的痛苦,因而要比以往文学作品里的“转蓬”形象深刻感人得多。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多角度充实了它原有的内涵,并以之贯穿通篇,把自己漂泊流离的“苦艰”和内心的伤痛抒写得淋漓尽致。黄节曾指出末二句“伤同根而见灭也”,从形象的意义上说,本篇与诗人的《七步诗》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发湘州赠亲故别|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下一篇:同王主簿有所思|原文|翻译|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