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善寺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开善寺,在当时的京城建康,即今南京市城郊紫金山(也称钟山)。修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赵宋以后改称为太平兴国禅寺。本诗叙述作者游览开善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诗人对自然春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鹫岭,印度的灵鹫山,据说佛祖如来曾在此山讲解佛经,因而成为佛家的圣地。小说《西游记》描写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即他拜见如来,取得佛经的那个“灵山”,就是此山。这里,诗人用鹫岭来称呼钟山,是因为著名的佛寺开善寺在钟山之上; 用借称,带有隐喻的性质,突出了开善寺所在的山岭上浓厚的宗教色彩。钟山,林木幽深,蓊蓊郁郁,开善寺香烟缭绕,钟声杳杳,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充满了神秘气氛的地方。诗歌开头“鹫岭春光遍”一句,既交代了这个地方的宗教特点,写出它与开善寺的关联,说明了开善寺所处之地的历史渊源;同时又描画了作者游览这个地方的时间,正值春盛,那里春深似海,遍地的春光,满山的春色,目不暇给。这就在“鹫岭”这个古意很浓的佛寺所在地,着上了崭新的大自然的春装,倍见春气氤氲,春意盎然。作者在此流连山景,向四野望去,忽然望到了王城建康。 “王城野望通”,说山高适于向四面八方远望,一切景物都可以尽收眼底,那西边的建康城也毫无遮障地显现在眼前。诗歌把“王城”倒装提前,一是为了用韵,二是为了强调,因为当诗人忽然望见王城的清晰轮廓和布局时,显然是感到很新鲜、也很愉快的。开头二句写开善寺处钟山之高,近处春光遍野,远处可见王城,既交代了开善寺的环境,也说明了作者游览的时间。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不极,无限,与“无穷”同义、对仗。萧散,形容心情清静安闲。诗人的笔触,由客观的景物转向了主观的心情,直抒胸臆,说他在此攀登紫金山,游观开善寺,身临其境,心情清静安闲,不必为日常的事务而操劳,因此具有无限的情味和无穷的乐趣。这是说主观的情感,其“情不极”, 而其“趣无穷”。这样说还未免抽象,还需要借外景的形象来把诗人的“情”与“趣”外物化和具象化,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这就选择和安排了如下几组意象,都是着意描写诗人游览开善寺时的萧散之趣,也即清静安闲的心情的。
“莺随入户树”以下六句说,春莺自由自在地飞进伸入屋内的树枝停息,没有谁干预谁,也不必担心会有谁来侵害,落花追逐着春风向山下吹去,随遇而安,也不曾为地位的高低而焦虑;房间里悠闲晚归的云雾一片白,窗户外缓缓落去的斜晖一色红;古远的山石是何年开始卧倒在那里呢?枯老的树干又是经过了几度春秋才空心的呢?总之,自然界的春莺与山花、归云与落晖、古石与枯树,都是那么安闲自得,清静而无所思虑,正好体现了作者游山时的心态。作者移情于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内心情绪和情感的对应物,把它作为主观心态的外化表现,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地显现了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象的熔铸和组接,作为诗歌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里起着显著作用。语言上,从“登临”以下八句,全用对仗,而且对得十分工整,为唐人的排律开辟了道路。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淹留,久留。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有句云: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诗人阴铿在这里化用成句,说他可惜不能在钟山开善寺这个游览胜地久留,长久欣赏在百花丛中吐着幽香的桂花,因此有负于自然的大好春光。结句表明诗人对祖国自然风景的热爱与留恋。
上一篇:岁暮怀感伤|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下一篇:归园田居|原文|翻译|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