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乐
(其一)
莫愁在何处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莫愁,古女子名。我国古代歌谣中,曾有两个莫愁姑娘。一个是洛阳人,见于《乐府诗集·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另一个是石城人,见于《旧唐书·音乐志》: “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曰: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按,这里所说的石城,在湖北锺祥县,县西有莫愁村。由于南京城古称石头城,且有莫愁湖,于是,从古以来,很多文人把这三者混起来。甚至连宋代词人周邦彦也在《金陵怀古》中吟道“莫愁艇子曾系”,误为莫愁居石城南京;后人吟讴莫愁湖也常用“卢家少妇”字样,则又把石城与洛阳的莫愁女儿相淆。这些词,尽管有失误之处,却可以反证莫愁姑娘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莫愁姑娘知名度所以高,与上文两首诗歌的流传有关。
“莫愁乐”出于“石城乐”。 “石城乐”之制,出于刘宋时代的臧质之手。他做“石城乐”是有感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于是才起意制乐,石城乐遂成。 “群少年歌谣通畅”,说明了当时“通俗歌曲”十分流行,在青年人中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莫愁这样一个能够名著音乐志的民间歌手,用今天的话说,怕也是个很红很红的“歌星”。这种“歌星”,历史记载是寥无几人的,如薛谭、韩娥、念奴等。顺便提一句, 《莫愁乐》作为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的,是“都市之声”。因此,上文才有“通俗歌曲”、 “歌星”之词相譬。
本诗构思新颖,用三句对话,记叙了寻找莫愁的经过,寻找莫愁的缘由,巧妙地写出了大家对莫愁姑娘的爱戴之情。
这首诗如果按现在对话的排版样式,可排为:
“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首句,写提问,为展开下文作了引线。在内容上,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虽然这是很含蓄的。时间,当时(六朝时代);地点,河湖之中;人物,一群划着小艇的青年人,这些人大约就是《石城乐》创制人臧质所见到的那些“歌谣通畅”的少年郎的同好们吧;事件。寻找莫愁。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向岸上的人殷切地询问: “莫愁在何处?”次句,写答问,此句极妙。妙就妙在“口感”甚佳。此五字当断为两句:前二字“莫愁”,显示了被询者的一怔之姿,暗写了瞬间的微妙情态,极传神;后三字“石城西”,写怔后而悟,脱口而出,口语风、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没有任何矫饰,天然自成。本句倘写成“伊在石城西”,就逊色多了。三句写艇子上的“小头头”催促大家。 “打两桨”,言外之意是:快点!为什么不用“摇”、 “划”呢? “打”,形容入桨之疾,意为大家要狠加点劲。 “打水”和“击水”差不多,不过后者就“文气”了,与民歌语风不相谐。为什么要“狠加点劲儿”呢?因为,大家催咱们快点“送莫愁来”。以“打两桨”和“催送”写出了大家对莫愁姑娘演出的殷切盼望。表面上是写“打两桨”,实质上却暗写大家对莫愁姑娘的爱戴。用意含蓄曲折。本诗三句话,三句之中均有莫愁之名,可谓“一口一个莫愁”,赞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真有“莫愁颂”的味道。
民歌的歌词,语言多清新、简洁、明白。全诗没有一个费解的词,也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在俚俗中,别有一种雅致;浅白中,蕴有浓郁生活气息。即使是经历漫长历史岁月之后,现在读来,仍不失其“大众化”之风。白居易正是受了这样的乐府文风的启发,提出“老妪能解”的文学见解,创作了他的《新乐府》50首的。
上一篇:胡风吹朔雪|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下一篇:落日怅望|原文|翻译|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