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这首诗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前后。作者当时50岁了,已在隐居生活中步入晚年。诗中抒写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感慨,并包含着及时努力的自勉,对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首四句,诗人深情地回顾了少壮时代的情怀、志向。 “少壮时”,当指诗人尚未出仕的时期,那时的诗人涉世未深,对世道人情的险恶、官场的龌龊尚无切身体验,乐观单纯,心雄气壮,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无乐自欣豫”,是说没有乐事也自欣悦、欢乐,正十分传神地再现出他这种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猛志”, 犹壮志; “逸”,越出。 “骞”,展翅貌,此用作动词, “翮”,鸟羽,代指翅膀; “翥”,飞翔。这两句诗暗用《庄子·逍遥避》中大鹏的典故,把作者四海之大都无法包容的宏伟志向的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的“猛志”,当然不可能指个人的功名富贵,飞黄腾达而言,只能是诗人在《感士不遇赋》中所说的“大济于苍生”的人生理想。陶渊明晚年的诗中经常忆及自己的青年时代,除本诗外,如“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第八)、“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等等,这不仅是对一生中美好年华的怀恋,也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对“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现实,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理想与人格不为社会所容, “虽怀兰而抱琼,徒芳洁而谁亮?”(《感士不遇赋》)他的心境不能不发生巨大的变化。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荏苒”,时间的推移; “颓”,水下流,喻时间流逝。 “此心”,指少壮时的情怀;“稍”,逐渐; “去”,消逝。与“无乐自欣豫”的青年时代形成鲜明对比,他变得“值欢不复娱,每每多忧虑。”遇到欢乐的事也不再感到愉快,常常在忧虑中煎熬。于心情的变化同时,“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日不如”,一天不如一天。体力的每况愈下,提醒诗人衰老已经到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他原已沉重的忧虑之上,更增添了与屈原相似的紧迫感,很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感慨。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 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根据郭象的注释,意在“言生死变化之不可逃”。此处因以“壑舟”代指生命的迁化, “壑”,深沟; “须臾”,片刻。 “前涂”,此指未来的时光, “几许”,多少。 “止泊处”,船只停泊之处,喻人生的归宿。这几句诗层层递进,抒发时不我待,来日无多的感慨,情调十分低沉抑郁。但诗人并未进而引出诸如“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杂诗》之六)那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而是急剧地向上一转,发出激昂慷慨而又带有几分悲凉的呼号: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古人”句,语出《淮南子》: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惧”,此引申为惊警之意。在前文的铺垫下,这两句诗成为全篇感情的凝结点,既抒发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的痛苦与愤激,也包含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自勉,表现出在无所作为的隐居生活中虚度光阴的不甘,蕴含是极为深广的。
这首诗结构井然有序,从少壮到晚年,随着年纪的变化抒写感情的变化。如吴瞻泰《陶诗汇注》中所云“诗意极有渐次,层层翻转,所谓情随年减也。”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诗中的感情亦有起伏跌宕,并非一味地“情随年减”。
陶渊明历来被视为“隐逸诗人之宗”。而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在“静穆”的表象后面骚动不已的壮心。龚自珍有诗云,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谭嗣同也曾说: “陶公,慷慨悲歌之士也,非无意于世者,世人惟以冲澹目之,其失远矣。”这些论断才真正触到了渊明的本心。
本诗的语言多用口语,朴素真率,不假雕琢,如从胸中自然流出;虽用了几处典故,但并未破坏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反倒增加了作品的意蕴,更耐人寻味,典型地反映了陶诗“质而实绮,枯而能腴”(东坡语)的艺术特征。
上一篇:杂诗十二首|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下一篇:玩月城西门廨中|原文|翻译|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