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札记·说张继《枫桥夜泊》
近来报刊经常提到唐诗名篇《枫桥夜泊》。但这首诗究应如何理解,似有研讨一下的必要。
三十多年前听俞平伯先生讲课,他认为张继这首诗用的是倒叙手法。即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从时间上说是天已破晓,作者走出船舱所见的情景;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乃是回顾这一夜在船中望见岸边红叶和江心渔火而通宵不寐的心境;下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则把夜半听到自远寺传来的钟声突出地点明,正是诗人彻夜未尝交睫的具体写照。在一首诗里,作者把时间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当前景物摆在第一句最先描述,原是古典诗词习用手法之一。如汉乐府《东门行》开头的“出东门,不顾归”两句,即为全诗发展的结果而非事件发生的开端。张继这首诗用的也正是这种手法。俞先生的这一讲法也并非首创,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里,就已经这样讲了。
有的读者也许不同意,认为诗歌总得按照时间顺序一句一句往下讲。果真如此,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在时间上就必须出现于“夜半”之前。乌鸦夜间飞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间。至于“月落”而“乌啼”,显然是天色破晓时的情景。特别是“霜满天”,更就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点以前是很难见到的。这个道理连天气预报的广播员都懂得。每当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早春或暮秋时节,“凌晨有霜冻”提法是经常出现的。有的人硬要把这种现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霰一类的东西了。
因此,我比较同意章燮和俞平老的讲法,并认为这样讲更足以体现此诗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词典札记·说张志和[渔歌子](一名[渔父])
下一篇:古代诗歌札记·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