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札记·说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历来说此词者,多引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说法,即所谓“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云云。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始以罗说为非,引《三朝北盟会编》及《宋史》、《金史》等书,证明孟后并无被金兵追至造口之事,且认为“西北望长安”句,“亦即李白诗中所谓‘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并引苏轼《虔州八景图》诗以为佐证。而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此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我所见到的是稿本)则云:“其实建炎三年金兵深入江南,宋亡迫在眉睫,赵氏东逃西窜,的确十分狼狈。孟后奔虔州,金兵前锋直追到造口,当是有这可能,且词人之笔正不必依照官书。就词的作法而论,句句写山写水,……固不仅个人身世之感,殆兼有家国兴亡之戚。”据词意,我较倾向后说,但于罗大经“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之说则不敢苟同。
先看第一句。清江指赣江,前人无异说。但其所以称“清”,则由于赣江确实是清澈。黄庭坚《次韵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钱不至》诗:“郁孤台下水如空。”“水如空”,正所谓“清江”也。我曾居赣江之滨近二年,极赏此水之清碧可爱。第二句的“行人”,当是在金兵追赶下的难民,而非指行役之人。秦观[江城子]结句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言江中有泪,已暗逗下片“愁”字。“西北”二句,近人多引杜诗“愁看直北是长安”,然而北宋刘攽《九日》诗:“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才是辛此词真正的出处。这里还有两点要说明:一、此二句辛与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并不相同,因辛写此词时,长安(借喻汴京)已沦敌手,殆如苏轼所谓的“地隔中原劳北望”,而非如李白伤浮云之蔽日,怨君主之少恩;辛晚年有“何处望神州”之叹,与此二句之意正复相同。二、刘攽的“可怜”是感伤情调,辛则为遗憾之词。盖青山无数,尽在北方,凭吊山河,当然大可怜惜了。
换头二句,表面上说群山能遮望眼,却遮不住江水东流。其实山在江畔,再高大也拦不住江水奔流,辛此语岂不近于词费!鄙意这两句真正含意,似应解为青山虽无数,却遮不住敌人兵马;而宋室半壁山河,最终恐仍不免付诸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古来万事东流水。”正辛词所本。惟作者故作吞吐,藏头露尾,欲令人似懂非懂耳。至于末二句,罗大经说实误。白居易《山鹧鸪》诗云: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辛盖全用白诗。辛本北人,南来后偏偏遇上不争气的南宋小朝廷,一面被金人赶得狼狈不堪,一面却又由那些“惯闻如不闻”的衮衮诸公把持朝政。这正是使得做为北人的辛幼安忧愁不已的主因。我们只要一读白诗,不仅辛词末句之用意豁然可悟(“山深”之“山”,正切“山鹧鸪”之“山”),就连上一句“晚”字、“愁”字也都感到一一有了着落。况且白诗作于九江,辛词题于造口,地望又复相符耶?罗大经揪住“行不得也”一语不放,真是近于痴人说梦也。
附记
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于此词“鹧鸪”条注文引《禽经》张华注及左思《吴都赋》注,皆切合词意。相传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张华注语),“或言此鸟常南飞不北,豫章已南诸郡处处有之”(《文选.吴都赋》注语),不仅地望相合,且以见稼轩南来之心志。俞选所谓“兼有家兴国亡之戚”,良有以也。
上一篇:词典札记·说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
下一篇:词典札记·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