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札记·释柳永[八声甘州]之“颙望”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颙望”,有的版本臆改为“凝望”,则与下文“凝愁”用字重复。长短句虽不避重字,也不能这样连着用。近人胡云翼《宋词选》则释“颙望”为“抬头呆望”,义虽基本相合,却未言其究竟。而“呆望”犹是“凝望”之意,可见这样的注释仍是从望文生义来的。
今按:“颙”与“望”连用,其始义盖本于《诗·大雅·卷阿》之“颙颙卬卬”。《卷阿》第六章云:“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闻令望,岂弟(恺悌)君子,四方为纲。”《尔雅·释训》:“颙颙卬卬,君之德也。”前人以此为《鲁诗》之说,而“颙颙”、“卬卬”的具体讲法仍不得而知。《毛传》:“颙颙,温貌;卬卬,盛貌。”郑《笺》:“体貌则颙颙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珪璋也。”释“卬卬”已比较沾边儿,而释“颙颙”仍病含糊。而汉人用此语,殊不作如此解。如枚乘《七发》中亦有“颙颙卬卬”之句,李善注:“波高貌也。”这比毛、郑之说要具体多了,可见这两个词与“高”有关。至于说“波高”,则因枚乘描写的是波涛,故李善犹不免望文生义或随文释词耳。
其实“颙颙”一词,自两汉以来屡有人用之。如《淮南子·俶真训》:“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前汉纪·平帝纪》:“天下颙颙,引领而叹。”《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自华及夷,颙颙注望。”凡此用“颙颙”处,都是形容“仰”、“望”、“引领”的。而“颙颙”又可写作“喁喁”。如前引《平帝纪》中二句,《汉书·王莽传》即写作“天下喁喁,引领而叹。”颜师古注:“喁喁,众口向上也。音颙。”考“喁”字本为形容鱼在水中而口露于水面之上的意思(说详王筠《说文句读》“口”部“喁”字条下注文)。“喁”为口在水上即鱼之口向上,则“颙”为人之延颈向上,两字可互通。如司马相如《谕巴蜀檄》:“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一本作“喁喁然皆向风慕义”。)又如《后汉书·左雄等传论》:“天下喁喁,仰其风采。”亦皆与仰望之义有关,而“延颈”更与“引领”同义也。进而引申则有敬仰之意。如《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搢绅颙颙,深所未达。”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万人颙颙,仰天告愬。”五臣注:“颙颙,敬仰貌。”总之,伸长了脖子也好,抬着头也好,敬仰也好,都与“仰”义分不开。故“颙望”即仰望,殆无疑也。
何况“颙颙”既与“卬卬”连用,则二语自当同义。“卬”为昂、仰诸字之义符,卬首即昂首,故“卬卬”实即“雄赳赳气昂昂”的那个“昂昂”,同时也是形容仰望的状语。卬、仰皆有高义,所以我说郑玄《毛诗笺》释“卬卬”为“高朗”,是有点沾边儿了。
北宋富弼《上仁宗论西夏八事疏》有云:“颙颙伫望,以日系时。”富弼与柳永同时,则“颙望”即“颙颙伫望”之意,而其着重点则在于伸长了脖子或仰着头远望也。
上一篇:古代诗歌札记·释《四愁诗》之“翰”
下一篇:《汉魏六朝诗歌·曹植·七步诗》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