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二: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1)!那美韶华去之何迅!绣帐鸳衾(2)。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3)。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4)。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5),昏惨惨黄泉路近(6)。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7)。
【注释】
(1) “镜里”二句:镜里恩情,比喻李纨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变成镜子里的影子,虚幻了。更那堪梦里功名,更加禁受不了黄粱美梦般的官职名位(带来的伤痛)。“更那堪”,一般用于后一种情形的程度更甚于前一种情形的程度,表示不堪承当。柳永《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梦里功名,喻指李纨的儿子贾兰虽功成名就,但不久便死去,经历如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2) “那美韶华”二句:美韶华,指李纨的美好岁月。去之何迅,消逝得多么快。何迅,怎么这么迅速。绣帐鸳衾,锦绣帐与鸳鸯被,喻指当初李纨与丈夫的恩爱。
(3) “只这”三句:只这,作语助,表示事实兼感叹。带,佩戴。珠冠、凤袄,珍珠装饰的帽子、绣有凤凰的袍子。明清时代,丈夫或儿子做了大官的妇女可受皇帝封号,称“诰命夫人”,穿戴“珠冠凤袄”,也称“凤冠霞帔”。无常性命,没有常形的性命,这里指李纨的儿子贾兰死亡。
(4) “人生”二句:意谓人生在世不要只顾自己到老富贵,不受贫穷,也须做善事积阴德,给子孙遗留福泽。阴骘(zhì),阴德、功德。
(5) “气昂昂”三句:形容贾兰做了大官的装束形象。簪缨,原指帽子上的簪子、带子,这里代指官帽。金印,黄金制作的官印。爵禄高登,官职与俸禄到达高级别。
(6) “昏惨惨”句:昏惨惨,形容贾兰将死时的悲惨凄凉景象。黄泉路近,指贾兰死期已近了。
(7) “问古来”二句:句意与第一回《好了歌》、《〈好了歌〉解》有关句子同。钦敬,钦佩、称赞。
【译文】
李纨与丈夫恩爱情深,如今成了镜中的虚影,儿子贾兰博来功名,争到了荣华富贵,却也早早命归黄泉,如同黄粱梦一场!那美好的岁月消逝得如此快速!李纨即使有了封号,头戴珠冠、身穿凤袄,也抵不了生命的无常和亲人的离散!虽说人生不要老来受贫穷,但也要行善积德,给子孙遗留福泽。贾兰头戴官帽神气活现,腰挂官印金光耀眼,位高禄重威风显赫,岂料突然之间天昏地暗,死期临近,走上了黄泉路。试问从古以来的将相还有活在世上的吗?只是空留下一个虚名让后人钦佩、称赞。
【鉴赏】
曹雪芹为何“不同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李纨,而高鹗为何“同情”她?
李纨是贾政、王夫人的大儿媳妇,在《红楼梦》中是出场较早(与薛宝钗同在第四回中出场)、着墨较多的人物。看曹雪芹是如何介绍她出场的?黛玉刚来到贾府,也到李纨的住处拜见了她。她“亦系金陵名宦之女”,族中男女无有不读书的,唯她的父亲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不让她好好学习诗文,只让她“认得几个字”,读一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之类的书,“记得前朝几个贤女罢了”;却要她着重学习“纺绩井臼”,取名“李纨”、字“宫裁”,也是寓以此意。因此,“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地,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绣诵读而已”。曹雪芹用简短的笔墨,将李纨的出身、教养、思想性格、遭遇、处世为人等情况介绍得清清楚楚。
李纨出场,是黛玉拜见她时“顺便”带出来的。黛玉对她的感觉很好,觉得“萍寄于此,日有这般姑嫂相伴,除老父外(其时黛玉之父尚在世),余者也就无庸虑及了”,有一种亲切感。后来证明黛玉的感觉是正确的。黛玉走完短暂的人生之路,焚烧完诗稿进入弥留状态,贾府中人只有李纨在床榻前守着她;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只有李纨、探春在场为她送终(探春是碰巧到的)。当时紫鹃求爹爹告奶奶请不到人,忽然想起李纨,跑去一叫她立即就赶过来了。李纨想起姐妹一场,想起黛玉的身世遭遇,“一头走着,一头落泪”;见到黛玉“更觉心酸”,一面哭着,一面着急,忙叫紫鹃准备黛玉的衣衾。黛玉临终时,“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黛玉正式归去时,李纨张罗着与探春、紫鹃一起让黛玉净身穿戴齐正。读者从这段情节可感受到李纨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善良、富有同情心到这样的高度,一个素有“活菩萨”之称的老好人竟然激起了愤恨不平的正义呼声:“偏偏凤姐想出这一条偷梁换柱之计……”同时也使读者唏嘘感慨:李纨本人也是个伤心人,伤心人对着断肠人,愈加伤心!
前面说到的香菱,她是身世悲惨,心灵美好;李纨是出嫁后遭遇悲惨,心灵美好。李纨不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丫环、下人也是宽宏体恤多,“活菩萨”的雅号就是下人们给取的,说她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人”;而且她怀有诗情画意,虽不大会作诗,却是一位出色的诗词评论家。她帮着姐妹们成立诗社、开展活动,自己也是每次诗会的积极参与者。她评论各人的诗作公平公正,能恰如其分地指出各人诗作的特色、妙处,分出高低,因而得到姐妹们的信赖和赞许,宝玉对大嫂子对他的诗作的批评,无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受罚。如在海棠诗社成立后的第一次诗会上,李纨评论各人做的《咏白海棠》诗: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宝钗为上,黛玉居第二,“怡红公子是压尾”。宝玉心悦诚服地说:“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在诗社的第二次活动“咏菊”诗会上,李纨仔细阅读了各人的诗作,经过斟酌,评价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少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并又指出各人诗中的警句与妙处,大家觉得评得十分公正恰当,宝玉更是拍手叫好:“极是!极公!”这也就是越剧《红楼梦》中黛玉临终唱的令观众百转回肠、心酸落泪的唱段,其中“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唱词的来历。
对于李纨这样一位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又怀有诗情画意情感的女子,曹雪芹何以“不同情”她,一再安排她遭遇悲惨,出嫁后丈夫早丧,青春守寡,好不容易教子成才,博得了荣华富贵,儿子贾兰又命归黄泉?这是由《红楼梦》的整体构思所决定的: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以至全面衰亡败落,家族成员死的死,散的散,在此背景下,大观园众多女子一个也逃不出悲剧性命运、悲剧性结局,尽管“人各有当”(脂砚斋批语),各人的经历、遭遇有所不同,悲剧演绎及最后结局有所不同。曹雪芹对李纨不是“不同情”,而是只能“硬起心肠”来写,那是没有办法的!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中说,“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用一把把辛酸泪写出来的,主要说的就是“硬起心肠”描写包括李纨在内的大观园众多女子命运走向的悲剧性。但续书者高鹗也有他的整体构思。曹雪芹“无才补天”,他“有才补天”;在“补天”思想的指导下,让贾府死而复生、“兰桂齐芳”,再度兴盛起来。于是高鹗就不管曹雪芹的整体构思,也不去深究“其中味”,对已经经历了一次悲惨遭遇的李纨充满了同情,实在“硬不起心肠”安排她再一次经历更悲惨的遭遇,给李纨的结局做了一个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安排:儿子贾兰科举考了第一百三十名,考上了,以后还会高升,只字未提到他有生命之虞,给寡母李纨以极大的安慰和报偿。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高鹗安排的李纨的结局,并结合续书其他地方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来看,高鹗则是一位未能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传统作家”。
上一篇:《好事终》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飞鸟各投林》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