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婆罗门引》原文赏析
春尽夜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随风摇曳云,不须桂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夏完淳于明亡后的词作,充满黍离之感,读来动人肺腑。沈雄《柳塘词话》评曰:“夏存古《玉樊堂词》……慷慨淋漓,不须易水悲歌;一时凄感,闻者不能为怀。”(转引自王昶《明词综》卷七)既揭示出夏词的强烈感染力,又指出其词作不是“易水悲歌”式的直接抒怀。本词即寓国恨于闺怨,写得情深语挚,寄托遥深。
全词紧扣词题“春尽夜”,细腻地刻画闺中思妇于暮春月夜的感受。上片侧重写花草,下片侧重写云月,借花草早无人观赏、云月更倍添惆怅,层层渲染思妇的离愁别恨。
先看上片。“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开篇即点明词中情境,乃是闺阁暮春之夜。“送黄昏”,指夜色来临;“春归”,指春夏代序;“不阻重门”,为倒装句。“春归不阻重门”,意谓紧闭的重重门户,也无法将春色锁住。这既披露出思妇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也揭示出思妇早已无心外出,日日闭门独居。“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意谓送走江南的春天,连重温鸳梦的机会也将失去;而多日来为求作一枕春梦,思妇竟连庭院也懒得迈进,以至阶前绿草萌发、芳尘委积。这表明即使能锁住春色,思妇也不会有心观赏。其离愁之重,别恨之深,读之令人凄恻。
再看下片。“随风摇曳云,不须桂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这几句点明此夜天空只有淡淡的疏云,词意大略是说:暮云无须车船运送,只一阵清风吹来便四下飘散,此刻只有透过梧桐树梢,才能约略见到几块云朵。“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意谓正因暮云疏淡,月色显得分外明亮,孤栖难寐的思妇,不禁对月伤怀,惟恐明夜月下,依旧这般清冷;由于寂寞难耐,起身登楼远眺,当年送别之处,依然杳无人影,不见伊人归来,怎不令人销魂?此情此境,读之宛在目前。思妇情怀之痴,盼归之切,令人黯然神伤。
简言之,词作对思妇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重门不开,阶前草绿,倚窗望月,登楼远眺,这一个个典型生动的细节,婉约而又清晰地呈现出人物的幽微心绪,已足堪称佳作。而思妇的闺中幽怨,实则是志士的故国之思,更加令人叫绝。前者越是写得凄楚动人,后者越是显得椎心泣血。细细咀嚼词意,怎不令人深受感染?词人的易代之悲,沛然溢于言表。
夏词的创作手法,明显地继承了《楚辞》中以美人芳草抒政治怀抱的传统。况周颐即以本词为例,明确指出夏词的渊源:“明夏节愍完淳,年十七殉国难,词人中未之有也。其《大哀》、《九哀》(均为夏作品名)诸作,庶几趾美楚《骚》。夫以灵均(屈原字)辞笔为长短句,乌有不工者乎?”(见《蕙风词话》卷五)读夏词,不能不把握这一特点。
上一篇:《项廷纪·太常引》原文赏析
下一篇:《宋俊·小重山》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