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浣溪沙》原文赏析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屈大均的这首《浣溪沙》词写作年月不详,亦未著题。《骚屑词》和《道援堂词》俱收。在本阕前还有另一首《浣溪沙》(“不折莲茎不见丝”),词情亦相似。两首词序都排在代州雁门诸作之后; 按词中字句当在金陵时所作。先生四十一岁(1670)时离代州回广东东莞。同年妻王华姜卒。继娶黎氏亦于1674年去世。这一年先生从军湖广与吴三桂“言兵事”,后监军于桂林。1676(四十五岁)辞去桂林监军,回广东佛山。于1679(五十岁)时携妻子避地金陵(因参与过吴三桂军事,在广东有危险)。途经武汉时,侧室陈氏亡故。先生这次在金陵一年多,作了很多诗词。于1680年秋又度南岭返广东沙亭。从词序和历史背景推断,这两首词很可能就是这次寓居金陵时所作。这时先生在政治上失意; 在家庭生活上几年中先后失去王、黎、陈三位妻妾,情绪当然是悲伤的。这些都符合这首词的情感,这些就是它的背景。
词表达的情绪是十分凄惋的。既是吊古又是述怀,实际上是二者融合在一起,又以令人肠断的景色相衬托,写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哀思。看看词是怎样写的吧,首二句以寓情于景兴起,这时作者眼中的景却是:“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每一片花都带着愁思,而这种愁却未随江水向东流去而消失; 它滞留在这里不动总是让人悲伤。诗讲究“诗眼”,词其实也有“词眼” 。这个“不”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词眼。一般讲,“愁”是可以被带走的,而这里却偏说,这个愁未能被流水所带走,这是因为它太重了; 这和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是一样的沉重。愁不走,它到哪里去了呢?它却飞去依附景阳殿的楼阁去了。景阳殿是南朝金陵的宫殿名,陈后主被隋师围困即由此殿出后门与张、孔二嫔妃匿于胭脂井中,后被俘去长安。陈后主事,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只是这里象征着国破家亡的地方,无疑地是寄托着家国之思的。下片更加深一层说,以金陵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北朝的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已成了陈迹,先后消亡了,现在所剩下来的只是年年重生的芳草而已;历史上的一些名园也都是人去园空,只能听到“鸟空啼”了。这两句是由唐韦庄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脱化而来,但很自然贴切无痕迹。结到最后一句: 金陵啊! 金陵,是最容易使人头白的地方! 哀思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是因为金陵这个地方,经历的历史兴亡所演成的悲剧太多了。白门指白下,因为这里要求用平声字,不能直接用白下(下,仄声)而用了白门。白下、金陵,都是南京,也称江宁,唐高祖武德时改金陵为“白下”。屈大均曾几次到南京,并去谒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在今中山门外),这也就是他作为一个明遗民的心情。
上一篇:《钱棅·浣溪沙》原文赏析
下一篇:《陈闻·浣溪沙》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