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霖·浪淘沙》原文赏析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花发已无端,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蒋春霖生活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所造成的局势动荡、家国飘摇,蒋春霖是反对的。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他不可能理解农民革命的正义性质,而只能看到战争破坏性的一面。感时伤事,他的词里不乏凄凉哀婉、沉郁悲切之篇。这首《浪淘沙》,虽然并未直言兵事,却可感到词人在那种时代环境里的抑郁忧思的情愫。
“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开篇即描绘了一幅低沉、暗淡的画面。云气低压,远方的山峦失去了青葱的翠色,灰暗迷濛,毫无生机。一个“压”字,写活了云气低垂逼临的动态,同时也曲曲传出作者沉闷的心态,精健而不生涩,表现了词人在炼字上的娴熟技巧。云之垂焉,风雨随至,于是就有“雨丝风絮一番番”。通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唐杜牧《清明》诗),但“上巳清明都过了”,时至暮春,却仍风雨不断,清冷阴寒,这春寒也太旷日持久了。“只是”二字,透出了词人无可奈何、低落黯然的心绪。如果不作象征意义的联想,上片就只不过是对暮春节候的白描,从笔触中的伤春情怀亦可感到抑郁的气氛,仅此而已。但假如联系到词人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许多词篇往往是用隐喻的笔法感伤时事,这里就似乎不仅仅是对时节的咏叹了。从阴云密布、番番风雨的自然物态是否可联想到频仍的兵事?一个“寒”字不是也可感悟为词人对兵荒马乱的年头只是不改的伤感和心寒么!
下片由“只是春寒”的伤感转入写人在此时此景中的慵懒无绪、消沉迟钝。换头“花发已无端,何况花残”,刻画了自己无情无绪的心理状态。“花残”承上片“清明过了”、时已暮春而出。开花时节尚无心玩赏,“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何况又是春寒不减之时呢?人之无绪,愈显得群蝶的殷勤,它们群飞乱舞,无所顾忌,就更搅得人心烦意乱。春光是如此恶劣,景致是这般乱人心扉,闷上心来,慵睡床间,想到外界只是些提不起兴致而丧人情绪的物象,那么睡醒之时,也还是“莫卷帘看”吧。消极地躲避,漠不关心,恰恰透出了词人对时局无可奈何的心境。
词人消沉的心绪非为伤春而发,否则他就不会觉得“花发已无端”了。有鉴于上片景物描写与政治气候间的象征性联系,可以说下片人的无绪也显然是和对时局的感伤有关,所以谭献《箧中词》载郑湛侯谈这首词,就说:“此词本事,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这么说是不无道理的。蒋春霖在太平天国时期“流寓江北,没有目睹过战乱的残忍,也没有身受过东逃西散的惊恐,他只听到从围城中出来的人的传说,只看到一处处寂寞萧条的境界;所以他的词不是激烈的狂喊,而是隐忍的饮泣”(《蒋鹿潭评传》)。唐圭璋先生的这段分析,对理解本词的隐讳笔法、哀婉的表达是有助益的。
上一篇:《刘碧·浪淘沙》原文赏析
下一篇:《张肯·浪淘沙》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