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采桑子》原文赏析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相对于两宋而言,明代词坛显得萧条、冷落。明末陈子龙以刚劲之笔,为婉丽之篇,使词风一振,开清词中兴之端。夏完淳就是在陈子龙的薰陶和影响下突现锋芒,并与之交辉的优秀青年词人。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称陈、夏及彭孙贻、王夫之等人的词“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这首《采桑子》,便是夏氏“含婀娜于刚健”的代表作之一。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渡江,南都崩溃,词人和父亲夏允彝一起,举义抗清,随吴志葵水师参与规复苏州之役。失败后,吴志葵被执就义,夏允彝自沉殉国。次年,池又参加吴易义师,尽以家产饷军,不幸又遭失败。此后他飘泊于太湖地区,图谋再举,并拟南行投奔抗清的鲁王政府。这首词当作于兵败后飘泊之际。
上片写暮春景色:阵阵清风,丝丝细雨,笼罩着如烟如雾的飞絮,那柳绵一片片好似玉点,一团团仿佛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反用唐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句意,表明作者置身楼头,对着整天吹拂的微微春风。没有深奥的故实,没有华美的词藻,只用白描手法写出眼前景物。那么,是不是纯属客观描写而不带感情色彩呢?却又不然。丝雨、飞絮,原本易于引人忧思,惹人愁绪,何况“无端丝雨细如愁”(宋秦观《浣溪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等句,久已广泛传诵,深入人心!就在景物描写当中,已经密布愁云,饱含愁绪了。
唯其如此,下片笔锋一转,道破作者的满腹忧伤,就显得浑成自然,毫无突兀之感。“暗将亡国伤心事”的“暗将”二字,可谓沉痛之笔。作者在沦陷后的江南潜踪匿迹,不能不加意小心,提防侦伺的鹰犬,故而面向江流,诉悲言愁,也只能独自地、默默无声地进行。借江流、海水喻愁思、别意,诗词中屡见。唐李颀诗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诗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南唐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篇“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云云,也许从李颀、李白、李煜的佳句中受到启示,但不是简单的沿袭套用,而是有所变化和发展。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作者心目中虽有以江流喻愁之意,却把江流当作倾诉的对象;第二层是,既经倾诉之后,引起共鸣,那“万里长江”也出现“愁”容了。他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仅有比喻、象征,而且有拟人、移情等融汇于其中。无穷无尽的“万里长江”,也知情着意,涌现愁思,这就把人们引向一种新的意境。此外,我们还须看到夏完淳词与李煜词思想感情上的差别。李煜的愁,体现他的亡国之痛,自然有别于寻常的闲愁,但是君王失去祖传基业、统治权力和豪华生活的亡国之痛,毕竟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夏完淳的愁,体现了他的抗清复国的心志,和当时广大人民的抗暴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一致,自然不是李煜所能望其项背的。
上一篇:《陶元藻·采桑子》原文赏析
下一篇:《李佩金·金缕曲》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