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贞观·南乡子》原文赏析
捣衣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寒秋捣衣,思念戍边亲人,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传统题材。“捣衣”,一般认为是妇女将布帛放在砧石上用杵捣平捣软,以便裁缝,亦有人认为即是捣洗现成寒衣。总之,都与怀念戍边亲人紧密联系。古诗词中,捣衣往往被置于秋月寒夜的环境中。因为秋季转冷,是更换衣服的时节,而望月怀人或思乡乃是古今往来的人之常情。此词亦不例外。值得玩味的是,她的构思奇特,旧题材翻出了新意境。
上片一开头就写出秋夜捣衣时的环境气氛:“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此自然之境与抒情女主人公的凄冷心境十分吻合。空中惊飞的鸿雁发出响亮曼长的哀鸣声,地上则是秋叶飘零,落满台阶,此时已近二更。这两句一是写出捣衣的季节与时间,二是写出秋夜环境之萧瑟清冷,更重要的是写出秋夜之不宁静,旨在引起读者的兴味:“夜鸿”何以“惊”而“嘹唳”?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秋声”:“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秋声”在宋欧阳修《秋声赋》中主要指“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凄凄切切,呼号喷发”的“溧冽”秋气,这里则指“捣衣”声。它连续不断,宛若捣衣女子的心声:“中有深闺万里情。”捣衣少妇的亲人远在万里之外戍边,所以这阵阵“秋声”“吹不断”,内含她绵长不断的深情。此意境显然与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云云相通。
如果说上片画面是全景镜头,那么下片即如特写镜头,着意对准了深情捣衣的少妇。“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二句由物及人。“片石”谓捣衣用的砧石;石“冷于冰”,见出秋夜之寒。“霜华”则是月光的代名词,如唐李世民《暮秋言志》诗:“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词人不径言月光而以“霜华”代之,是别具匠心的,因为“霜华”可以给人寒冷之感。而“旋欲凝”写月光很快即冻结,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寒意,正与“冷于冰”相谐。在这样凄冷的秋夜,少妇仍在不停地捣衣,可谓痴情之至!秋寒冻结不了她的似水柔情。她要借助捣衣发泄内心的苦闷,寄托她的情思。她坚信忠贞不渝的爱情能被万里之外的心上人所感知。“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的一切不会徒劳。由此引出末三句的精采之笔。其构思之奇妙,令人叫绝,其感情的真挚,使人感叹:“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这是个虚的梦境,而且是少妇心上人的梦境。词的镜头突然作空间的转移,化出戍边者的“归梦”,他竟然看得甚“分明”:妻子不停地呵着冰冷的纤手,披着满身月光在迎接自己的归来呢!镜头转换扩大了词境,亦使词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得以升华,益显纯真而浓厚。其实,此梦与其说是戍边者的“归梦”,不如说是少妇盼归之梦。词人有意改变抒写角度,既出人意想,又合情合理。渴望团圆本是男女双方共同的心理,这种别致新颖的构思反映了二者相互思念的真情,使词意又深入了一层。末句使一个耐劳苦、含真情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同情,令人感动。
上一篇:《顾贞观·南乡子》原文赏析
下一篇:《陈维崧·南乡子》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