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桢·月华清》原文赏析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
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明了写作此词的时间、背景等,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道光十九年(1839),当时正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号滋圃)全力协助钦差大臣林则徐(字少穆)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一近代史上的壮举,随后又击退了英国兵船的进犯。这一年的中秋节夜,三人同登广州虎门海口沙角炮台赏月,此词极写斯时斯地的欢快心情,为鸦片战争中这三位著名的民族英雄留下了一段佳话。
词如其人,胸襟开阔、志趣高远的人写景也必然壮阔恢宏。词一开头就表现了居高临下,极目千里的特色:“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千螺”、“万鹢”极言岛屿、船只之多。古人常用“螺”或“螺髻”形容远处的山或岛,南宋陆游就曾有“奇峰角立千螺晓”之句。“鹢”本是一种水鸟,古人常画其形于船头,后遂用此代指船。词人极目远眺,看到一天明月朗照下的辽阔海域,海中岛、船林立,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赞叹:“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珠瀛”,即瀛海,因海中产珠,故称。“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曰:“小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天清月朗,使人精神大振,词中紧接着描写赏月之人佩长剑,剑光生寒似要划开海涛;抚短箫,短箫呜呜在峭壁间回荡催人尽醉。长剑短箫,既有诗意,又平添多少豪气!如此良宵,不禁使词人联想起古代一件著名的掌故来:“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元规是东晋名臣庾亮的字,他曾秋夜登武昌南楼与僚属咏谑甚欢,事见《世说新语·容止》。月下觞咏谈笑,千古以来都是韵事,古今之人,心是可以相通的。
过片后,由眼前的赏心乐事想到今日的良辰美景真是天从人愿。“通明殿”是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宫殿。“蜃楼成市”指海中云雾之气形成的虚幻景象。“瑶阊”即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词人遐想道:也许是玉皇大帝生怕下界云雾迷茫,造成虚幻的海市蜃楼,故而关照天庭的守人,今夜放出一派天高云淡、皓月朗照的景象吧?在词人笔下,真是天亦有情,充满浓厚的人情味。词人的笔锋随思绪而纵横挥洒一番,最后仍又拍回到赏月筵席。“泛深杯”指开怀畅饮。“待喝蟾停”,用唐李贺《秦王饮酒》诗“酒酣喝月使倒行”句意。传说月中有蟾蜍,故古诗词中常以“蟾”字代“月”。身逢良辰美景已是不易,再加上与知心好友相聚,心情的愉快更无法形容,故总觉时间飞逝,一去难回,不免生出想要喝退月亮,使时光倒转的妄想。然而静对明月,实不忍以声音来打破这有味的沉寂,“鸣画角、恐惊蛟睡”句,写出了这种心理状态。结句“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画龙点睛,点出自己与林、关二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李白《月下独酌》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对影”即由此化出,不过这里并非象李白一样只有孤独一人,和月和影方成三人.而是实有三人。“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是南朝宋谢庄《月赋》中的名句,“不曾千里”盖反其意而用之。月白风清,三人对酌,给词人留下了极其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不想后来关天培在虎门与入侵的英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词人和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一代爱国壮土竟落到如此结局,实在令人扼腕。邓廷桢后有《壬寅伊江中秋》诗云:“今年绝域看冰轮,往事追思一怆神。天半悲风波万里,杯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独念高阳旧徒侣,单车正逐玉关尘。”不啻是对三人命运的总括。此诗中的“明月影三人”,又成了大诗人李白那样的孤独一人,想来作者仍没有忘记当年的三人对酌。可惜的是,词人与林则徐虽同在伊犁,不隔千里,但关天培却和他们幽明异路了。读邓廷桢词与诗,我们不能不痛恨当时政府的腐败!
短短九十九字,大至碧空、瀛海、千岛矗立、万舸横陈,小至长剑、短箫、深杯、鸣角,时兼来今往古,境含天庭下界,纵横驰骋,辞密意深,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明月串连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月光充溢的世界,而人就处在这充实美满的世界中。何况,人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景是中华古国大好河山,在胜利地维护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之后,共赏中秋明月,那豪情逸气就更加不同凡响了。
上一篇:《完颜》原文赏析
下一篇:《段克己十首·望月婆罗门引》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