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誉·永遇乐》原文赏析
登丹凤楼怀陈忠愍公
放眼东南,苍茫万感、奔赴栏底。斗大孤城,当年曾此、笳鼓屯千骑。劫灰飞尽,怒潮如雪,犹卷三军痛泪。满江头、阵云团黑,蛟龙敢啮残垒。
登临狂客,高歌散发,唤得英魂都起。天意倘教、欲平此虏,肯令将军死。只今回首,笙歌依旧,一片残山剩水。伤心处,青天无语,夕阳千里。
丹凤楼,原在上海县县城东北角城墙上,下临黄埔江。陈忠愍公即陈化成,福建同安县人。鸦片战争时,任江南提督,守吴淞口。1842年英国军舰进犯吴淞,陈化成领兵守西炮台,击沉敌舰七艘,英寇败退。后来,上海县教场、东北城和东炮台陆续失守,敌人集中兵力攻西炮台,陈化成负伤后,还亲自燃放大炮,最后,流血过多阵亡殉国。这首词,大概写于作者1847年路过上海的一段时间。登上城楼远望吴淞,作者很自然地想起这位抗英将军的壮烈牺牲,激发了民族义愤,慷慨激烈之情,一并赋之于词。
“放眼东南,苍茫万感,奔赴栏底。”起笔突兀,气象雄阔,拟人化的喻象,已自引发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词人偶登此楼,极目远眺东南大地,感慨万千都来心上,忧患意识油然而生。此时此地,他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追忆中去了。“斗大孤城,当年曾此、笳鼓屯千骑。”想当初,在这块弹丸之地上,战马嘶鸣,笳鼓声声。爱国将士在侵略者的炮火面前,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词人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袍的将军的高大身影。……敌人船坚炮利,清王朝腐败无能,终于使守城将士们身临绝境,一个个捐躯沙场,洒血阵亡。战火硝烟弥漫,江山付与劫灰。李贺诗:“劫灰飞尽古今平”。劫灰,佛家语; 劫灰飞尽,喻指已发生过的大灾难。奔腾咆哮的黄埔江,至今还好象是汇流着当日阵亡将士所洒的滂沱痛泪,卷起千堆雪浪。“怒潮如雪,犹卷三军痛泪”,即谓大地山河与英灵同悲共愤,也喻示着词人心情的沉痛郁怒。然而,词人并没有在悲痛中消沉下去,因为他也看到了希望的烈焰的升腾。英雄们虽然倒下了,抗敌的怒火并没有被扑灭。“满江头、阵云团黑,蛟龙敢啮残垒! ”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勇气,它凝聚成一座牢不可破的民族长城,抵御外侮,挫折了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词人在这里饱蘸热泪,为当年的抗敌将士唱了一曲挽歌,在悲怆的主旋律中显露出民族的凛然正气。下阕宕开一笔,把思绪拉回到现实,慷慨抒怀。“登临狂客,高歌散发,唤得英魂都起。”英雄们的悲壮行为深深使人感动,而痛苦的历史现实也唤醒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词人浩气填胸,一吐为快,他要散发狂歌,尽情抒发他的这种壮烈情怀。“子魂魄兮为鬼雄,”他要在冥冥中唤起国殇的英魂,向他们致以衷心的礼赞。但是,历史与现实却又令人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意倘教、欲平此虏,肯令将军死! ”如果天意真是要平定寇虏,又怎么会让将军白白牺牲死去呢! 这里字面上把战争的失利和英雄的死难归之于“天意”,实际是反映出词人对侵略者的填膺义愤,同时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屈膝求和的清朝统治者的深刻揭露。“天意从来高难问” (张元干《贺新郎》),谁知道那些当权者怀着什么心思! 接下去,“只今回首,笙歌依旧,一片残山剩水。”帝国主义者横行肆意,屈辱条约不断签订,清政府一再丧师失地,而在这岌岌可危的残山剩水之侧,却仍是笙歌依旧,上层统治者照样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也就在离开当日战场咫尺之遥的上海滩,租界林立,豪门巨富在这一片侵略者的“乐土”上醉生梦死,买笑追欢。此种情景,令人何堪回首! 结句“伤心处、青天无语,夕阳千里”,更集中体现出词人的沉郁悲凉心理。无语的“青天”,千里的“夕阳”,在这里就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它们都已着上了“我”的色彩,作为自然界的客体已与创作主体的情绪交融一体了。
登临凭吊之作容易流于平板。因为抽象的抒情或空泛的议论,都会有碍于词意的表达; 若仅就事论事,则又泥古不化,不能达到历史和现实的艺术的统一。这首词却避免了这样的毛病。全篇激情充沛,让读者能够体验到创作主体内心激荡情感的冲击,领会到那种动人心魄的悲剧的崇高美。表现手法上,词人能不露痕迹地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交叉叙写中达到融合,在当年战局、今日时事的追怀与感叹中自然抒发怀抱。有情唱叹,无端歌哭,使整首词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朱荦·永遇乐》原文赏析
下一篇:《文廷式·永遇乐》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