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荦·高阳台》原文赏析
章江舟次读玉田词步集中韵
远水拖蓝,晴峰送翠,徐牵三板轻船。野岸风筝,撩人恰是新年。垂杨不负东君约,袅鹅黄一色堪怜。更悠然,几处渔歌,几点村烟。
家山回首斜阳外,但萋萋芳草,淼淼长川。十八滩遥,舟人指向鸥边。红牙漫拍王孙句,倚蓬窗聊破愁眠。莫垂帘,尚有江梅,尚少啼鹃。
康熙十六年(1687) ,作者曾由刑部员外郎出掌赣关榷税,这首词作于经由九江、豫章(南昌)前往赣州途中。题为“章江舟次”,已近赣州。南宋著名词人张炎《玉田词》曾有《高阳台》 “西湖春感”一首,作者步其原韵。
上片写舟行章江时所见的水光山色以及沿岸的秀丽风光。首韵“远水拖蓝,晴峰送翠,徐牵三板轻船”三句: 先写水,次写山。这里山青水秀,作者在舟中欣然纵目,远望章江,仿佛一条碧蓝的带子,一直拖引到远方。两岸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送来豁人心目的翠色。远水晴峰,蓝翠相映,愈觉可爱。作者乘的是小船,故称三板轻船。“徐牵”说明行舟上水,靠纤工牵引。船儿徐徐前进,留给作者更多的机会欣赏晴江景色。次韵“野岸风筝”两句,点明行舟的季节正当初春。河岸边上,已经有人放风筝了。撩人的景物,告诉人们已经是新年了。南方气候温和,有新年放风筝的习俗。风筝一名纸鸢,鸢首以竹为笛,风入作声,故名风筝。青年士女,多喜为此戏。第三韵写岸边垂杨,“垂杨不负东君约,袅鹅黄一色堪怜。”一到春天,杨柳枝条飘拂着鹅黄的颜色,“绿柳才黄半未匀”,多情的杨柳,没有辜负东君(即春神) 的佳约。看上去两岸一片鹅黄嫩绿,真是可爱极了。第四韵写江边人家的情景,带有生活气息。“更悠然,几处渔歌,几点村烟。”在这片美丽的风光中,更使人感到悠然自得的,又无过于江上的渔歌和江村的炊烟了。作者用“几处渔歌”,表明这里是渔歌互答,“几点村烟”,显示两岸人家,炊烟正袅袅升起。上片写景极为细致,全是眼底风光。拖蓝的远水,送翠的晴峰,淡黄的杨柳,野岸的纸鸢,加上渔歌村烟,真是一幅明丽的春江图画,色彩是天然的色彩,声音是自然的清音,不仅作者自己身在画图当中,也使读此词者,怡然神往。
然而这一切毕竟是客中风光,作者南行迢递,已值中年,面对浩渺的晴川,萋萋的芳草,又不免产生思念故乡之情。下片乃转而写客中乡思。“家山回首斜阳外”三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句意,而更进一层。范词谓无情芳草,乃在斜阳之外;此词言此时惟见“萋萋芳草,淼淼长川”,家山远在斜阳之外,表明芳草犹可以望见,而家山却难以望见。作者故乡在商邱,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接着下文写道: “十八滩遥,舟人指向鸥边。”作者南行至赣州,要越过赣江上的十八滩。十八滩有九滩在万安,九滩在赣州。当年苏轼经过此地曾有“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之慨,作者此时正在经行至赣州境内的九滩,所以“舟人指向鸥边”这句,表明还有不少里程才能通过江上全部的险滩。(按赣江上源为章贡二水,章水为西源,贡水为东源,而章水较大。作者所称之章汉,已近赣州。)下云:“红牙漫拍王孙句,倚蓬窗聊破愁眠。”红牙,即红牙板。“王孙句”,指李重元《忆王孙》 “萋萋芳草忆王孙”词,作者此时因产生思乡之情,所以倚着蓬窗,命歌者唱《忆王孙》词,借以聊破愁眠(“愁眠”语本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句),增添行舟中的清兴。结笔: “莫垂帘,尚有江梅,尚少啼鹃。”“莫垂帘”句和“倚蓬窗”相应,“尚有江梅”再次点明季节仍在初春,岸边除开新柳之外,尚有未谢的江梅。“尚少啼鹃”,是从还未到盛春着笔,所以说尚少啼鹃之声。这三句是从玉田词《高阳台》原韵脱化而来,反用其意。玉田《高阳台》结句云: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是南宋亡国以后重游西湖之作,故哀感深沉,情见乎词。作者在清初文人中,仕途通顺,一生中未有挫折,在他的《枫香词》中,绝少哀愁之语。所以本词结尾三句,写的还是舟行即景,而用笔轻俊,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完全合拍的。
全词写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清丽,而景中寓情。“垂杨不负东君约”,是杨柳的多情; 风筝撩人兴致,是风筝之有情;芳草引起乡思,是芳草之凝情。在作者的笔下,远水特地拖蓝,晴峰有心送翠,而渔歌村烟,更使作者有悠然自得之感,似乎江山风物、自然景色,无不对作者一往情深。所以“章江舟次”一篇,在当时行旅词中,是情文并茂深见雅怀逸兴的佳作。
上一篇:《陈澧·高阳台》原文赏析
下一篇:《刘仲尹·鹧鸪天》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