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月华清》原文赏析
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 拚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比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宵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
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十五(公历九月二十二日),正为虎门销烟、九龙海战之后的战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的林则徐和邓廷桢同舟到沙角,在关天培舟中查点连日来调集的兵勇各船册籍。这天正是旧历中秋节,邓廷桢清兴大发,邀林则徐、关天培同登沙角炮台饮酒赏月。在备战拒敌的余暇,恰值凉天佳月,林则徐多么愿意象前代文人士大夫那样,把酒问月,高歌一曲呵! 然而战事倥偬,迫使他克制着自己汹涌的创作激情,在良辰美景中,和邓、关一起指点山河,计议军机。直到十天之后(公历十月三日),在等候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答复谈判条件的间歇,他才重新构思补写,赓和邓廷桢为中秋赏月所作的《月华清》词。
林则徐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坚决主张抵抗英国侵略、并具有实际能力的政治家,在历史上并不以词名。即以这首词而论,亦无非是酬答之作而已,但它的思想意义却已超出于一般的官场酬唱,而独具其政余抒情之审美价值。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片偏于对日前中秋月色的欣赏和赞美,下片偏于对往昔中秋游乐的缅怀和追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国家栋梁的广袤胸怀。作者在紧张的对敌斗争余暇为词,不是为了消遣时光,而是抒发坚持禁烟抗英的意志和决心。
上片开头三句破题,点出沙角中秋赏月的总的情境。龙穴,在沙角炮台附近的南海洋面上,林、邓等曾在这里指挥清水师收缴鸦片,后来清水师还曾在这里挫败英国侵略军。但此时此刻,“穴底龙眠”,这条以其神威驱遣中国南海怒涛翻滚的桀骜不驯的巨龙,俯伏在穴底安详地睡着了。龙穴洋面风平浪静。“沙头” ,即沙角,清广州东莞虎门前的一座山,嘉庆五年(1800)建炮台于此,与大角炮台隔岸斜峙,在号称祖国南大门的险要天成的虎门中,是出入珠江南海的第一重门户。面对侵略者刮起的战争风云,这里早已秣马厉兵,严阵以待。但此时此刻,“沙头鸥静”,连那平日喧闹不已的海鸥都阒无声息,沙角周围宁静异常。一、二两句,着力渲染一个“静”字,准确地再现出沙角炮台在剧烈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尚未到来之前那不同寻常的平静。须知这是在战云密布的多事之秋呵,海防却如此清平静谧,使人读来别是一番滋味。那种出人意料的静阒,实际上是一场更大的恶战前的沉寂。在这凉天静夜之中,作者昂首仰望星空,“镜奁开出云际”,一轮明月已高高升起。这三句以龙穴洋面龙眠浪息,沙角炮台群鸥静阒,一轮明月普照中天三个广角镜头描绘海防虎门中秋月夜之美,烘托两次对敌斗争之间的那种战斗间歇的宁静氛围,词句之间充溢着中华民族乐观、无畏的豪荡之气。接着一句放笔宕开,用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诗意,写出神州赤县“万里晴同”,共渡中秋良宵的合家团聚之夜。下一句缩笔收回,落到沙角赏月,所以“独喜素娥来此”。素娥,即嫦娥,因月色白,故名。这里代指月亮。金粟,桂花树,传说月中有桂树。“金粟飘香”指月中仙境。“认前身、金粟飘香。”这句化用唐李白“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诗意,司空图《诗品》有“明月前身”的话,“认前身、金粟飘香”,这句话与“明月前身”之意相同,是用来赞美邓廷桢的品格高洁的。下句“拼今夕、羽衣扶醉”,则举杯劝邓,难得如此良宵,定要与月神婵娟一起尽兴开怀,亦觉飘飘欲仙。羽衣,指神仙,此指素娥。“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则用前人“不知秋思在谁家”诗意,将词意由中秋即景过渡到抒情,转入下片。
下片开头三句,是对往昔在京城时欢度中秋的回忆。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跻身于官场。这以后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外放江南道监察御史,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京师度过的。现在追忆起来,虽已时过境迁,还不免有一丝丝说不出来的留恋。这三句大意是说,回想起在朝班之时(承明,汉宫殿名,此指朝廷),翰林院此时已熄了灯,同事们一起上街游赏。明月高挂在群星璀璨的天空,照耀着繁华的都市。词人以向往中不无欣羡之意的笔触,描摹京师生活的安定平稳,暗中映衬广东禁烟抗英局势的紧张与严峻,其心境与思绪是颇为复杂的。接着两句所发的牢骚,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鞅掌(公务忙碌)星驰(如流星奔驰,迅速而紧急)”谓广东禁烟职事和海防抗英公务繁劳紧迫,怎比得上车马繁喧的京华风土之香软细腻?这一无疑而问,显露出林则徐头绪纷繁的心理端倪,与前面对京华的依恋情结相辅相成。“问烟楼、撞破何时?”此句忧心忡忡,体现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撞破烟楼”,典出苏轼《答陈季常书》: “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无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想,著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谓后辈胜于前辈。作者用此典,语意双关,“烟楼”之烟,亦喻鸦片烟之烟,他希望亿万华夏苗裔,能摆脱鸦片的毒害,一代强于一代。这一句问话,活现出林则徐为立志疗治神州疮痍,拯救天下而忧心忡忡,所以下一句说“怪灯影、照他无睡。”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那百感交集、兴叹不已的风概。其间有矛盾,有痛苦。义律的狡黠,使禁烟运动平添了三尺风波; 弛禁派的掣肘,又阻挠了林则徐抗英大计的顺利实现。这些,都给林则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林则徐毕竟是忠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是道光帝倚重的柱国栋梁,他认为,他的禁烟大业的成败,全系于最高统治者。他也只能寄希望于“高处不胜寒”的“琼楼玉宇”,也就是皇帝的居处,所以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意,结束了这首词: “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柔情缱绻的眷恋之中,溢射出这位清廷数任封疆大吏、广东禁烟钦差大臣对禁烟前途的隐忧,使全词文已止而意未尽,留下品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寻思。
上一篇:《刘敏中·最高楼》原文赏析
下一篇:《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