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梦岩·高阳台》原文赏析
三江城上晚眺
浅碧涵空,新黄匝地,莽然万顷平沙。几点烟螺,依微不辨人家。夕阳未落潮初长,卷寒涛、一片残霞。忽风来,一阵征鸿,一阵归鸦。当年豪气今犹在,怎低眉牖下,铩羽檐牙?听说张骞,也曾八月浮槎。飘零海国如蓬梗,不登高、不见天涯。最伤怀,满目关河,满目蒹葭。
作词犹如作战,有的人喜欢暗度陈仓,巧用偏师,出奇制胜;有的人则宁愿堂堂正正,旗鼓严整,凭实力取胜。这首词所取即是常规作战之法,上片布景,下片抒情,结句以景绾情。如此章法,已有许多精美词作在前,本不易讨好,但这首词却凭其雄厚实力——神完气足,笔力浑厚而脱出窠臼,自立门户,于平常中见出光彩。
三江城,在浙江绍兴东北,浮山北麓,为东海之门户,明洪武年间筑城以防倭寇。这首词是作者落魄天南,漂泊到此时登高遣怀之作。
登高远眺,原其命意,本为赏心乐事。但在中国文学中,由于浓重的忧患意识的浸润,登高反成了悲苦的代名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诗)。“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词)。凡登高似乎必有一段忧愁相随。“夕阳”、“晚霞”亦属人间美景,但古人习惯以泪眼相看,这样,夕阳也成了惆怅的化身。落日的那份缱绻,那份留恋,那种默默的凄清正适合于表现骚人墨客的那份伤情。这首词名为“三江城上晚眺”,题目中已包含着许多凄苦,为下文的抒情设置了一种浓浓的悲凉气氛。
“浅碧涵空,新黄匝地,莽然万顷平沙”。开始三句写出远眺所见,气象苍茫而阔大。近海之水,一片浅碧,“涵”字写出水天相衔的浑融之状。“新黄”指海边黄沙。“黄”本空间色彩,并无“新”、“老”之分,此处以“新”修饰“黄”,以时间修饰空间,化寻常为奇特。“平”字写地势,“万顷”写态势,“莽然”写气势。古代画家取景有“三远”之说,此为平远之景。这三句取景从大处落笔,取“色”去相,不用工笔,专用大块色彩涂抹,效果强烈。“几点烟螺,依微不辨人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烟光凝,薄霭织,远山沉没于暮色之中,只露出几点“玉簪螺髻”似的山顶,“几点”用点染法写意传神。此时依依墟烟、暖暖远村也变得模糊不清,“依微”用淡墨渲染,画出隐约难辨、似有似无的光景。“夕阳未落潮初长,卷寒涛、一片残霞。忽风来,一阵征鸿,一阵归鸦”。这六句,作者用足笔力,泼洒丹青,描写了一幅带有悲壮情调的大海落日图:夕阳将落未落,带着一种殉道者的悲壮,即将走向壮丽的沉沦。晚霞无限好,但只有孤零零的一片,那是多么的凄惨,“残”字的情调是美的幻灭和幻灭的美,渗透了主观感情。潮水带着神秘的鼓动力量涌上来,“卷”字突出其力量与气魄,而“寒”之感觉本属作者,移之于“涛”,遂将外物之品质与内在之感受打叠成一片,壮阔的景物又被涂抹上一层伤心的“清寒”。这时,又是秋声渐来,雁阵惊寒,落霞孤鹜,乱鸦斜日,似乎可听到整个宇宙都在为落日的葬礼而叹息。
上片写景由空阔而转为苍茫,由苍茫而转为悲壮。下片抒情格调不出悲壮二字。“当年豪气今犹在,怎低眉牖下,铩羽檐牙?”这几句写处境虽悲而雄心犹壮。“铩羽”指羽毛摧落,比喻失意。少年时代,海阔天高,有过多少雄心与幻想,但老大悲伤,命与仇谋,一事无成,“当年”二字包含着诸多回忆与感叹。然而,可贵的是,作者没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俗语云: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但词人却公开宣称,不愿低三下四,退避忍让,不愿象羽毛摧落的寒号鸟,藏身檐下啼饥号寒。传统的价值观是乐天知命,无为忘我,在一种虚幻的满足中达到精神的和谐,词人却锐气不减,强项不屈,抗首争雄,表现了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主体抗争意识,这首词因而显得伤感而不柔弱,嗟叹而不消沉。“听说张骞,也曾八月浮槎。”当然,作为生活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词人,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不甘沦落之余,又觉得无可奈何,不得不借助于前朝故事来平息内心的不平。《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又,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所得搘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张蹇立功西域,为汉代名臣,但从这个故事看,他也曾乘槎漂泊,历尽艰辛。由此看来,自是人生多磨难,不必为一己之穷愁失路而嗟叹。“飘零海国如蓬梗,不登高、不见天涯”。“蓬梗”指飘蓬断梗,比喻徙居无定。浮云游子,只身海天,唯长歌以销忧,远望以当归。登高远眺望极天涯,两个“不”字双重否定,构成一种非此不得,唯我领受之意,透露出既伤感又孤傲之情调。“最伤怀,满目关河,满目蒹葭。”结句描写望中所见,“最伤怀”三字带起,似乎下面抒发的只能是凄惋忧伤之音,但出人意料的是,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片开阔寥廓的境界:关河冷落,蒹葭苍苍,天地秋色,一种风光。字里行间,景中画上,虽有望极天涯而引发的百感苍茫,也有孤独冷落的空虚惆怅,但那毫无阻隔,所向空阔,独立天地的境界却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上的满足和超越。所以,词的下片仍显得气象阔大,感情悲壮,境界高远。
这首词上下片描写重点虽各有侧重,但词人以磊落郁塞之气贯注前后,所以,从整体上看,血脉通畅,情调统一,是一首水平较高的作品。
上一篇:《吴梅·高阳台》原文赏析
下一篇:《刘仲尹·鹧鸪天》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