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沁园春》原文赏析
观 潮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 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 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我国沿海潮汐,以钱塘海潮最为壮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势汹涌奔流,比平时大潮更为奇特。历代文人多有歌咏。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皆脍炙人口。作者这首《沁园春·观潮》,也是传诵一时之作。
此词约作于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仲秋,距作者由京城南归约近一年。上片首三句,写奔潮汹涌呼啸而来的雄伟气势。作者观潮,正当八月,潮头有如千尺嵬峨的山峰,突然惊走,潮声訇然巨响,如崩崖裂壑之轰鸣,使人惊神动魄。次四句写潮来之时,波涛翻舞,白浪喷激的神奇景象。在滔滔滚滚的浪涛中,仿佛灵妃顾我而笑,凌波妙舞; 神鱼飞跃,巨鳞插云。又如冯夷击鼓,潮头之上,时见素车白马翩然来迎。这四句连用奇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其用典又莫不与潮水相关。“灵妃”,即宓妃,本为洛水女神。“冯夷”,又名冰夷,本为河神,或称河伯。曹植《洛神赋》有“冯夷击鼓,女娲清歌”之句。枚乘《七发》形容广陵曲江波涛有云: “其少进也, 浩浩溰溰,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作者通过观潮的实际感受,把许多神奇的想象和传说,都集中到笔端,构成一幅美妙而奇丽的图画,令人叹为观止。接着又以“伍相鸱夷”等三句表明如此大潮,要有怎样强大的威力,才能使怒潮为之震慑呢?相传伍相蒙冤而死,死后被吴王盛以鸱夷而浮之江。( “伍相”,即伍子胥。“鸱夷”是革囊。) 终因他的冤抑之气,激起海门大潮。伍相能激起狂潮,自然能把潮水制服。钱王,指钱镠,他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开国的君王,曾经兴筑海塘以遏怒潮,在修筑海堤的进程中,曾派人造三千羽箭,在叠雪楼命水犀军驾五百强弩,猛射潮头,迫使潮水趋向西陵而去(西陵,今西兴渡)。可见伍相鸱夷的冤抑,钱王射潮羽箭的威势,恐怕比十万水犀军的威力还要强大得多啊! 然而伍相钱王已成历史人物,有关他们的传说也无从见证,而钱塘海潮却千秋不改壮观,又怎能不教人惊叹潮水的威猛呢! 咏叹至此,作者以三个短句总写看潮所得的感受: “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多么雄伟啊! 简直使我惊讶雪山在崩断,银河之水全都向西倾泻了。词写怒潮奔盈的景象,可谓淋漓尽致。
下片写观潮以后的遐思,以及诸种杂感。作者掉转笔锋,分三层落墨。“孤舟铁笛风清”两句,写看潮之后,作者回到孤舟之中,时已傍晚,在风前横吹铁笛,清兴悠然(铁笛,笛管用铁制成,音响清越) 。想到从前有人乘槎浮海的故事,自己也多年怀有远游域外的志向,因而很自然地写出“待万里乘槎问客星”的句子。槎,即木筏。神话传说: 天河边通海,有个住在海边的人,常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槎来,他就登槎到达天河,正巧遇到牵牛、织女。回来之后问术士严君平,严说: 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达天河之时。词中所谓“问客星”,正用此典。孔子曾经说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桴”是槎之小者,可见孔子当年,也曾动过乘槎浮海的念头。词人想乘槎远游,也是有根据的呢。第二层“叹鲸鲵未剪”四句,慨叹此刻海波未靖,只怕远游之志难以达成。“鲸鲵”皆鲸类,它们是水族中的凶猛者。《吴都赋》有“长鲸吞舟,修鲵吐浪”之句。“剪”,指剪除。此处喻指战乱未平。“戈船”是战船。“戈船满岸”是说:钱塘江口一带多有巡逻的船舰,可见海防还很吃紧。而此时海上明月已生,杭州满城歌管的声音,隐隐可以听到,人们已在歌舞升平了,可谁又知道我此时的情志呢?第三层六句,写自己此游,凉笠轻衫,有似江上的渔父,以致“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竟至指着我乘坐的一叶扁舟说: 这打鱼的老头儿也有兴致前来看潮呢! “狎浪儿童”,指惯于和潮水打交道的弄潮儿; “横江士女”,指乘着画舫前来观潮的游客。他们怎能知道我还是个观潮的枚叟,论水的庄生啊! 枚叟,指枚乘。枚乘在《七发》中,有观潮广陵的记载,上片已经引过。庄生,指战国时期的庄周。《庄子·秋水篇》河伯一节,为论水之文。这几句在诙谐中寓有情致。作者深喜此游不为人知,因此在观潮前后,思想上悠然自得,心情比较开朗。下片之“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句,着重道出自己在饱尝世味以后的意愿,虽然未必能实现,但被人呼为“一叶渔翁”,远比人们呼为“吴祭酒”要惬意得多。因此,词的结笔,实为会心一笑之后所得的佳句。
梅村词长调豪放,有神似东坡之处。这首《沁园春·观潮》,于豪放见骏逸之气,纵笔所之,自然潇洒。下片笔墨开拓,不拘泥于从看潮着笔,而所抒之感,皆与海上情事有关,使人读后,深觉有“柳暗花明”之妙。
上一篇:《白朴十首·沁园春》原文赏析
下一篇:《王鹏运·沁园春》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