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宁·哨遍》原文赏析
送孙无言从广陵归黄山
为问先生,且住为佳,何事成归计?却道是、十载趁萍踪,漫逍遥、蜉蝣天地。季主帘边,韩休市上,阅尽人间世。便功业萧曹,文章燕许,不过如斯而已。况他家、父子是和非,问商山、何与乃公事?白社遗民,黄冠故里,犹然迟矣。再莫羡、扬州佳丽,负了山灵誓。阁梅堤柳,当年几下芜城泪。绣瓦宫娥,银床宾客,只今名姓谁为记?天台可赋,苏门堪啸,奚必江东虎视?把芒鞋整顿,归来闲憩。向轩皇、铸鼎旧高台,饵丹砂、身名俱避。有时来往空庭,一二庄生老子。倘教他日,少微星耀,天上来征处士。好教童子护柴门,道先生、高眠未起。
词调《哨遍》一作《稍遍》,最早见于《东坡词》,后王安中、曹冠、辛弃疾等皆有所作,然而各家体制,平仄用韵颇有出入。此调字数较多,而诸家不同,很难以一阕为准。但在写法上有相同点,“其体颇近散文”(《词谱》卷三九)。从苏轼的《哨遍》“为米折腰”和辛弃疾的“一壑自专”来看,纯用散文体。董以宁这首词也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
词题中的“孙无言”,即孙默,字无言,安徽休宁县人。自号浮庵子。客居广陵,贫而好客,其归黄山时,海内学人以诗文赠行。董以宁与孙无言交往甚密。据杨岱《蓉渡词序》云:“往岁吾友孙无言,称毗陵董文友先生有弟子数百人,谈经不辍。……他日无言出董子《蓉渡词》读之,何其嫣然以媚,婉约而多思也。”因此作者特地为孙无言归黄山而写下了这首长篇词作。
“为问先生,且住为佳,何事成归计?”开头三句既扣住词题送行,又对他的毅然归黄山表示不太理解。接着运用一系列典故,多层次地展现他的身世、才华以及归隐的事态。
第一层写他的身世,十年浪迹广陵(今扬州),阅尽人间世态。“季主帘边”,季主,即司马季主,楚国人,占卜于长安东市。“韩休市上”,韩康,字伯休,一字恬休,后汉京兆霸陵人。常采药名山,卖药长安市,三十余年,口不二价。有位女子前来买药,康守价不二。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口气说:“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汉桓帝厚礼征聘,中途逃遁而不复出。事见《后汉书·韩康传》。
第二层写他的才华出众而不为世所用。这里词人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功业萧曹”,指萧何与曹参。汉高祖刘邦开国以功臣萧何为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为相国。后称萧、曹为功臣之冠。二是“文章燕许”。唐玄宗时张说与苏颋,俱以文章著称。因张说封为燕国公,苏颋封为许国公,时号“燕许大手笔”,简称“燕许”。见《新唐书·苏颋传》。
第三层意思是委婉地指出他久有归隐之意。这里用了三个典故。一是“问商山”。商山,在陕西商县东。相传秦末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为避秦乱隐居于商雒山中。二是“白社遗民”。白社,在河南偃师县。《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隐士所居为白社。三是“黄冠故里”。黄冠,原指道士之冠,后为道士的别称。以上所写的商山、白社、黄冠都与隐者道士相关连,然而词人紧接着以“犹然迟矣”收束上阕。这与邹程村《扬州慢·广陵送孙无言归黄山》上片“况山中、猿鹤思君,何必徘徊”的收结笔法相接近,而情思尤为婉转。
换头“再莫羡、扬州佳丽,负了山灵誓”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孙无言浪迹扬州。山灵,指山神。他曾向山灵发过誓言,表示十年归来。邹程村《扬州慢》词中也有“向山灵寄语,十年清梦归来”之语。“阁梅堤柳”以下数句,描写当年流落扬州的情景。“芜城”,即广陵城,故址在扬州江都县东北。此指扬州。“绣瓦”,有彩色的瓦。这里多少辛酸的眼泪,冲淡了对繁华的扬州的羡慕与留恋。
“天台可赋”三句转入写山林逸趣。天台,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据《太平广记》所载,相传汉时刘晨、阮肇两人入天台采药,山路遥远,不得即返,后在山中遇见仙女。“苏门堪啸”,此苏门指山名,在河南辉县西北。据《晋书·阮籍传》,晋孙登与阮籍相会于苏门山,阮籍与孙登商略终古以及栖神道气之术,而孙登皆不应,并长啸而退。既然有天台可赋,苏门堪啸,何必死盯住这块江东之地的扬州古城呢?“把芒鞋整顿”以下数句,描述遁入山林的情趣。“轩皇”,指黄帝轩辕。董元恺《念奴娇·送孙无言归黄山和顾庵先生韵》有“铸鼎高台何处是”的词句。这里用轩辕铸鼎和道家炼丹两个不同范畴的内涵,表明他对名与身采取了避世脱俗的心态,犹如同庄生、老子那样主张一切顺从自然。“少微”,星名,一名处士星,今属狮子座。后人常用来比喻处士。这里是写即使他日有征招处士的时机,先生也会高眠不起的。这与篇首问归相接应,章法完密,耐人玩味不尽。
这首长篇送别词,与一般写景抒情的手法不同,而是采用散文化的笔调,以黄山招隐之意为主,展开铺叙。作者运用大量典故,融入词章,暗中呼应,以表达自己的情意,而且行文用笔紧扣住孙无言的生平事迹,婉转曲折,别有情味。
上一篇:《周济·哨遍》原文赏析
下一篇:《林则徐·喝火令》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