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泰·水龙吟》原文赏析
秋日登灵岩山,望隔江云树,半沉烟雾。携短笛卧塔院东壁,吹坡翁“大江东去”词。明月出海,冷光鉴人,弄影而归,途中漫记
金泥画出江天,竛竮塔影波心堕。风帆渐远,霜洲欲没,一痕烟锁。扣壁呼猿,隔岩招鹤,蒲团孤坐。指断霞明处,遥山几点,浑似著、红绡裹。石窦曲容云卧,趁凉飙、笠檐飞过。闲吹铁笛,唤来圆月,烂银盘大。发冷风梳,衣寒露湿,不如归些。早引人双屟,隔林明出,数星樵火。
词前有一小序,叙述写这首词前的一系列活动和所见景色,写来清新可喜。开头三句,说秋日登上灵岩山,远望江那边高耸入云的大树,大半沉埋于云雾之中。灵岩山,有二处,这里指江苏六合县东的一座。山峰峦回抱,极幽美。“携短笛”二句,叙述自己的活动:斜躺在寺院东墙下,用笛吹奏苏轼的《念奴娇》词。一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样子。坡翁,即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大江东去”词,即苏轼《念奴娇》词,首句为“大江东去”。最后四句,写夜幕降临,月亮升起,光洁照人,独自归来,途中作此词。从其吹奏《念奴娇》词,“弄影”来看,诗人有一种豪迈、孤寂超世的感情。弄影,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起舞弄清影”句。
词的上片写登上灵岩山所见周围景色。开头二句,总写夕照下江天一色之景。“金泥”,以金粉饰物。指日落西山,余辉似给江天涂上一层金粉。“竛竮”,孤单、孤立貌。这二句境界开阔,色彩鲜丽,而又略带凄清意味。不仅写出灵岩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势,也为以下写景和活动布置了背景。接下,“风帆渐远,霜洲欲没,一痕烟锁”,三个四字句,推出三个画面,描绘江面之景。“风帆渐远”,写江上帆影,是动景。风,是从帆之动向而觉察到的,细致逼真。“霜洲欲没”,诗人的目光随风帆渐远,见水天交接处的霜洲似要被浩瀚的江水所吞没。这里的“欲”,不仅把远处的静景写活了,而且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的感觉。同时,还显示了诗人状物的高超技巧。“一痕烟锁”,天边被一层淡淡的烟雾笼罩着,境界苍茫寥廓。“扣壁呼猿,隔岩招鹤,蒲团孤坐”,又三个四字句,写自己的行动和情趣。诗人一会儿跟猿打招呼,一会儿邀请白鹤,一会儿又孤坐蒲团之上。总之,任性任情,不受拘束。山中有猿有鹤,是诗人所见;而跟猿鹤打招呼,却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情趣。自古以来,猿鹤被目为是高洁之兽禽。《艺文类聚》九十引《抱朴子》云:“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不趋荣利,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号称梅妻鹤子。可见鹤与隐士、君子有关。而“蒲团”,是僧人坐禅及跪拜时用的圆垫。所以这些行动表露了诗人不愿入世随俗,而向往隐居生活的心志和情趣。“指断霞明处,遥山几点,浑似著、红绡裹”四句,调转笔触写所见到的远方山色。这里所谓“明处”,是说天色逐渐暗下来,只有落日余辉反照片片云霞,有点儿亮。而在此情况下看到的远山,只能是“几点”,不可能是全貌。但是此时的山太美了,都象披着红色透明的薄纱一般。至此,整个上片写出了诗人登上灵岩山,所见到的周围全部景色。画面绚烂多采,又略带凄清。
下片,描绘灵岩山本身之景色,及诗人兴尽而归之情景。承上片结尾接写山,过渡自然。然所写已不是“遥山”,而是诗人所登之灵岩山。“石窦曲容云卧,趁凉飙、笠檐飞过”三句,写灵岩山之幽邃秀美,及高耸入云。山穴深曲,云彩飘浮穴中。这里几个词的拟人化用法,异常灵动形象。石穴深曲,竟能“容许”云彩“睡卧”其内;而云彩似乎不愿意一直静卧,“趁”随着一阵冷风,就从竹檐下飞过去了。其实这是一幅静景,而诗人却以动写静,把景写活了,也显露了喜爱之情。“闲吹铁笛,唤来圆月,烂银盘大”三句,写月出。时间在推移,即使诗人不吹笛,月亮照样按时升起。诗人却偏偏写以吹笛“唤来”圆月,写出了盼月的心情,别致而有情趣。这里的“闲”,实质上与前句所写之云是一致的,云也是闲的一种标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情趣。“烂银盘大”,形容上句的“圆月”。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亮又圆又大,灿烂光辉,写出了秋月的特色。同时,也点出了时间。月亮最圆最亮时,已至夜半时分。因此接下“发冷风梳,衣寒露湿,不如归些”三句,写风大露多,令人难以忍受寒冷,产生要归去的念头。“发冷”二句,均为倒装,是为了强调“冷”与“寒”。形容“风”,不用“吹”字,而用“梳”;不说露水打湿衣服,人感觉冷,而说“衣寒”。用词造句,别致新颖,精确地刻画出秋季下半夜的气候,和人的感觉。些,语末助词,无义。结末“早引人双屟,隔林明出,数星樵火”三句,由于风大露重,诗人急于回去。但并不直接写自己这种急切心情,而是说树林那边的微明,和几点樵夫的灯火吸引着他的双脚往前走。
全词写的是登灵岩山及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人的感情也随之变化。总的表现了灵岩山的高峻幽邃和诗人那种任性任情、豪迈放达的性格。笔致流荡,设色鲜丽,风调清新,富于情趣。
上一篇:《徐之瑞·水龙吟》原文赏析
下一篇:《陈澧·水龙吟》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