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远·八犯玉交枝》原文赏析
招宝山观月上
沧岛云连,绿瀛秋入,暮景却沉洲屿。无浪无风天地白,听得潮生人语。擎空孤柱,翠倚高阁凭虚,中流苍碧迷烟雾。唯见广寒门外,青无重数。
不知是水是山,不知是树,漫漫知是何处? 倩谁问、凌波轻步? 谩凝睇、乘鸾秦女。想庭曲、霓裳正舞。莫须长笛吹愁去。怕唤起鱼龙,三更喷作前山雨。
此词题是“观月”,通篇却无一“月”字,涉笔即写景物,乃“借客行主”法也。作品构思巧妙、笔调灵动秀润,画出一幅浩渺迷离的月色图。
招宝山,在浙江定海县东北,又叫候涛山,意为可于此处候涛。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东偪海,或去山下有宝,或云东夷以海货来互市,必泊此山。”此为得名之由。又沈恺《招宝山记》云:“招宝临大海,四望浩渺,与天无际,海中诸岛隐隐如凫鸥拍浪,时时飞耸欲坠,日本琉球诸番异域,遐眺历历可指数,诚大地一奇观也。”作者在月色苍茫之中,登招宝山观月揽景,可谓奇观之上又添奇观了。首句写海岛与云天相接,月色中,水天一色,影影绰绰的岛屿在迷蒙中显得格外神秘,大约那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吧。沧岛,即是沧海中的岛; 绿瀛,就是传说中的瀛洲,与蓬莱、方丈合称为海上三仙山。作者还顺势点出了秋,而且是暮色苍茫时分。沉洲屿,是说白日里所能见到的景物随着夜色的降临而变得模糊了,只有座座岛屿依稀可见,月色照得天地一片澄澈、乳白且朦胧;更有潮声阵阵,如絮语喃喃,时高时低。“擎空孤柱”以下转入具体写山,写山上之阁,以及人凭阁望远所感受到的虚无与缥缈。“无浪无风天地白”,大笔挥洒,将天、水写得浑然一体,介于微茫。只有招宝山,犹如支撑在天与水之间的一根巨大的柱子,人在山上的阁中仿佛处于虚幻之中,就连这孤峭的中流砥柱——招宝山,也被朦朦烟雾遮得若隐若现。横云断山,显现处,月光下呈苍翠碧绿,蓊茏葱郁;云雾缭绕处,则迷离幽幻,缕缕烟袅。上片收煞突出奇思,直写月宫之外,苍茫一片,青空无极。又为下片的联翩浮想埋下了伏脉。
过片直承上片“广寒门外,青无重数”句,以浪漫的笔调,描写迷朦的月宫。“不知”极妙,似是而非,写尽烟笼雾罩的幻境。此处一本作“遥想贝阙珠宫,琼林玉树,不知还是何处?”意境是一样的,即“三不知”。似山水,似树木,似而不是,终究又是不知的幻境。“倩谁问”以下三句,连用几个典实,虚写出月宫中仙女们的活动情态,缥缈之中,呈现出多姿多彩。“凌波”句,出自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意境,使人联想起仙子细步在水波上行走,“动无常则,若危若安”的神态。凝睇,就是注视。“乘鸾秦女”,实用二典。一是刘向《列仙传》中的弄玉萧史乘鸾跨凤仙去故事,一是唐玄宗梦游月宫故事。二典混用,含义则更为渺然。传说明皇在月宫中看到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之下。(事见旧题柳宗元之《龙城录》)后描写月亮多用此典,如苏轼的《念奴娇·中秋》词: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下面的“霓裳正舞”,承上文明皇因见素娥风中飘飞舞蹈,遂编成《霓裳羽衣曲》,传说杨贵妃曾作此舞。三句虽是虚笔写幻境,却写得很美,将想象中的月宫描摹得瑰奇谲妙。“莫须”句则为这绝美的境界增添一层远杳、凄清的韵味。“长笛吹愁”当指萧史吹笛引来鸾凤,与弄玉跨之而去事; 又似指乐师李謩傍宫墙按笛偷法曲事,本于《全唐诗》中元稹《连昌宫词》注,不外观月时突生一缕惆怅。结句着一“怕”字,写尽了作者对月夜良辰美景的留恋,生怕失去这令人陶醉的美好月色。笛声穿裂石,只怕是“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诗语) ,它们一旦为乐曲激动,兴云布雨,海上月夜之美便会化作乌有。一种追求美好,愿月色常驻的热切心情自然流出,这与前面将月夜景致写到了极至大有关系。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自然地煞了尾。
此词想象奇妙,变化多端,挥洒自如。 张宗橚《词林记事》 引《词苑》评此词曰:“此词纵横之妙,直似东坡。”信然。
上一篇:《今释澹归·八声甘州》原文赏析
下一篇:《杨弘道·六国朝》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