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灏·金缕曲》原文赏析
蟋 蟀
并力将秋织。冷嘈嘈、乱嘶阶缝,欲听还急。做弄西风纤翅巧,奏动一庭弦笛。要闹破、晚凉消息。月黑灯昏星露下,为听伊、立得双鸳湿。金井畔,春山窄。
催残节序莎鸡迹。笑区区、不平因甚,相逢冤敌? 鼓臂挣牙真个猛,斗却江南半壁。可还记、那时军国? 雨歇荒村乡梦断,一声声、搀着寒砧泣。莫诉向,天涯客。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之作。起句“并力将秋织”,简洁而又巧妙地点出季节,暗示是蟋蟀在叫。因为蟋蟀鸣于秋,似在催促织妇,故又名促织。如果说,蟋蟀是用它的鸣声唤来了秋天的话,那么,词人言其“织秋”,则非常新颖别致。所谓“并力”,亦即许多蟋蟀齐声鸣叫,因此,逗出下文对鸣声的描写:“冷嘈嘈、乱嘶阶缝,欲听还急。”接着,“做弄”句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写: 蟋蟀鼓翅而叫,故作者写其“纤翅巧”。蟋蟀在西风中鼓翅,故云“做弄西风”,然又焉知它不是被西风做弄?这一句写得意味深长。接下来“奏动”句,则是以蟋蟀之声比弦笛之奏,为其鸣声染上几分诗意和美感。而蟋蟀之所以这样叫,是“要闹破、晚凉消息”。节候的变迁,大自然的运转,究竟是什么操纵的呢? 因此,词人感到,蟋蟀凄冷的鸣叫,不仅是报秋,而且是要探究寒秋的奥秘。以上几句,写蟋蟀叫声,形象、生动而逼真,见出作者的观察和体会细致入微。以下则由写物转而写人。鸳,即鸳鸯履。星月稀疏,灯火昏黄,满庭露水,为听蟋蟀叫,她的绣有鸳鸯的鞋子都被打湿了。她这样长夜悄立,难道真的是为了听蟋蟀叫吗?词人避而不谈,只是对环境和人物再描上两笔: “金井畔,春山窄。”金井,施有雕栏之井。李白《长相思》云:“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此用其意。春山,古时形容女子眉毛,有眉山之说。欧阳修《踏莎行》云:“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春山窄”,犹言女子皱眉。这实际上已经含蓄地回答了主人公长夜悄立的原因。
换头一句又点出时序。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诗·豳风·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至蟋蟀叫时,莎鸡已不“振羽”了,故云“催残节序莎鸡迹”。此为渲染秋天的凄寒。“节序”,时序,时令。以下几句,又就蟋蟀的习性来写。蟋蟀虽小,然生性好斗,因此作者问道: 区区小虫,为何一定要成为冤敌?这一问,意在言外,因为,蟋蟀有好斗的习性,人们便有了斗蟋蟀的风习,至此便得以掉转笔锋,转入对历史的沉思和批判。“鼓臂挣牙”以下四句,写南宋权相贾似道事。据《宋史·贾似道传》,咸淳六年(1270),蒙古攻襄樊甚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作半闲堂,……日肆淫乐,与故博徒纵博。……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戏之曰:‘此军国重事耶?’”正是由于贾似道的腐败统治,蒙古兵才得以步步进逼,最后灭掉南宋。因此,词人感慨道:“斗却江南半壁。”一个“斗”字,语意双关,既指蟋蟀之斗,也指贾似道拿宋朝的半壁江山斗着玩,十分沉痛。接下来,笔锋又转回词人本身,仍从蟋蟀的鸣叫着笔。“雨歇荒村”之时,一声声促织哀鸣,搀和着寒砧之声,如泣如诉,打断了天涯游客的乡梦,令他心碎,所以说:“莫诉向,天涯客。”而寒夜操砧者,也可能就是上片“立得双鸳湿”的思妇,她与“天涯客”大概都是宗国惨变的被祸者吧! 上下两片,形式上断成两截,至此乃溶成一片。
从思想内涵看,这首词继承了南宋爱国词人所开创的传统,借咏物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对明亡的反思,寄托了对明亡的伤悼之情。南宋姜夔有咏蟋蟀词《齐天乐》,其《序》有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词的主题是哀悼北宋沦亡,揭露北宋淫靡的社会风气。姜、汪两位词人可谓异代同心,同工异曲。而在表现手法上,与姜词多用侧面烘托、较重概括性不同,汪词多用直接描写,较重具体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上一篇:《顾春·醉翁操》原文赏析
下一篇:《谭献·金缕曲》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