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植·唐多令》原文赏析
新绿满沧洲,孤帆带远流。更甚人同倚南楼。一片伤心烟雨里,犹记似,别时秋。
华发渐蒙头,相思如旧不?怪江山不管离愁。二十年前曾载酒,都作了,梦中游。
南宋词人刘过,曾偕友人同登南楼(即武昌安远楼) ,作《唐多令》词,发抒中原未复而此身已老的感慨。时隔五百多年之后,明清易代之际的隐逸词人李天植又借追和刘过词,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感情深沉,哀思婉约,在明遗民词中,属于优秀之作。
词以写景起。上片通过写景,引出今昔之感。“新绿满沧洲,孤帆带远流。”水边沙洲上,长满芦苇,显出大片新嫩的绿色,远处孤帆一片,飘浮在蜿蜒如带的江流上。发端这两句,与刘过原词“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意境相似,都是描写南楼周围的环境景观,给人以凄凉冷落之感。沧洲,即沙洲。词以“新绿”二字领起,甚为紧要。“绿”,指芦苇在春天里茂盛生长,色彩鲜明,“绿”而又“新”,点早春时节;但更主要的是为全词“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晋书·王导传》) 的易代之悲,定下苍凉的基调,且为下片“怪江山不管离愁”的感叹,预作伏笔。它表示:自然界年复一年,毫无变化,这沧洲芦苇,去年曾绿,今年又绿,景色依然而人事全非。近野“新绿”与远流的白帆,形成鲜明的对比,暗寓深深的黍离之悲。在此景此情之下,“更甚人同倚南楼”,国破家亡,还有谁象当年刘过诸人那样登临南楼,发抒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忧国忧民的悲愁呢?! 这一沉重的慨叹,内蕴相当丰富,寄托着亡国哀思的悲痛情感。“一片伤心烟雨里,犹记似,别时秋。”霏霏细雨如烟,使人伤心惆怅,此日登临,仿佛还能记起当年南楼抒感的场面。这几句,借南楼作为历史兴亡、国家盛衰的见证,对照当日登楼尚有人忧国感时,而今日国亡更无人栏干同倚的景况,表现内心巨大的亡国之悲。上片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二者水乳交融,传达出一片烟雨苍茫,冷落萧条的凄凉境界。
换头,发抒国亡身衰之叹,情致哀婉。“华发渐蒙头,相思如旧不?”华发,白发; 不,同“否”。上句叹老,下句哀时,时光流逝,岁月在消失,自己白发渐渐满头,而郁结心底难以抑制的故国之思则仍然如昔。面对风景不殊的大好江山,深情无法宣泄,只有转而责怪江山景物,不懂得人的亡国之悲,依然“新绿”遍地。“怪江山不管离愁”,此“离愁”即亡国之痛。语句字面上看似无理,然唯此才更足以表示词人心头千回万转之愁。“二十年前曾载酒,都作了,梦中游。”煞尾三句,字面既应和刘过原词 “二十年重过南楼”,“欲买桂花同载酒”句意,又针对上片冷落凄凉之景,补足江山易主的感叹,深化作者内心的迷惘悲哀。“二十年前”语意双关,既可指作者自己的前尘影事,又暗寓当年刘过载酒登临、南楼小集的旧情往迹,而今日思之,全觉一场梦幻。结句略带悲观虚无色彩。我们联系作者在明亡后变名改字、隐居终老的事实,就更可以理解他因无法改变现实而忍受的内心伤痛绝望之情。
本词重在表达作者的易代之悲,但没有作正面的直接叙写,而以追和前人的形式出之,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行文含蓄深婉,感情毫不直露,全篇未出现“故国”“兴亡”、“易代”等字眼,全凭形象说话,借助风景不殊的江山,来暗寓易代之际的沧桑变化。另外,本词追和古人,且是“次韵”,每个韵脚,都严格按照原作,就创作角度而言,难度较大。但作者用韵自如,不显拘窘,行文时时照应原词,不失追和之旨,又能充分自由地写景抒情。就意境与思想情感而言,本词与刘过原作相比,不平之气少,凄凉之意多,这正是各人所处环境不同使然。
上一篇:《张琦·南浦》原文赏析
下一篇:《曹雪芹·唐多令》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