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清平乐》原文赏析
村墟潇洒,似是朱陈画。神武衣冠须早挂,可待儿婚女嫁? 山深水木清华,渔樵好个生涯。梦想平桥南畔,竹篱茅舍人家。
这首即景抒怀之作,讴歌了田园清致,表达了对归耕生活的向往。词虽短小,意却丰富,值得认真体味。其写作年代不易确指。但集中有一首《独峰杨氏幽居》诗,年谱系之正大七年(1230),内容乃至词汇亦多相似。原文是这样的:“村墟潇洒带新晴,落日千山一片青。世外衣冠存太古,云间鸡犬亦长生。清江两岸多古木,平地数峰如画屏。惆怅朝阳一茅屋,酒船茶灶负平生。”可谓情境略同。是年春,元好问被移剌瑗(邓州守将)聘为从事,自秋林别业星夜赴任,非所愿也。他在《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诗中说道:“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表现了倦于仕途的心情。不到半年,就辞任归家。这首词很可能与该诗作于同时,所以才能如此契合无间,而有笙磬同音之妙。
遗山词长在气格,胜情逸韵,沛乎行间,固与纤画琐描、浅斟低唱者殊途。上片只用一句略点景物,即直揭归隐山林的主题,而将风物描写,移置下片补述。如此谋篇,具见章法之奇矫,殆所谓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者也。“村墟潇洒,似是朱陈画”,满目风光,只以“潇洒”二字尽之,是高度概括的笔墨。村墟,犹村落。潇洒,无拘无束、自在从容之意。朱陈画,江苏丰县有朱陈村,民风古朴,人不远徙。一村两姓,互为婚姻。白居易曾作《朱陈村》诗以美之。苏轼也有题《朱陈嫁娶图》诗,对此深表羡慕。作者此处是说,看到这个自在从容、无忧无虑的村庄,就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朱陈村,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一种归隐田园的愿望。“神武衣冠须早挂,可待儿婚女嫁”二句便抒发这种意愿。《南史·隐逸传》:“陶弘景,字通明……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从此以后,“挂冠”便成了“归隐”的同义语。又《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字子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作者引用成典,在上面加了“早”、“可待”加以强调,表示了他对摆脱“尘累”,求取“自由”的决心,是超乎寻常的大。四句中三用成典,却融化不涩,一如己出。纳学问于性情之中,扬清气于议论之外,苏辛而外,很少有人及得上遗山的豪放。
下片四句,好一幅渔樵归梦图,俨然是词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了。山水平桥,竹篱茅舍,四句回应篇首,具体补足“潇洒”景致的内容。“清华”犹“清美”之意。“渔樵”承上“水木”而来,水美则鱼肥,木茂则薪足,正是渔夫樵子大显身手的场所。“好个”二字,一声喝彩,表达了词人欣喜艳羡之情。纯用口语,不加文饰,却别有其感人的力量,乃所谓化俗为雅者也。平桥,平坦的溪桥。它的南边那数椽茅屋、一桁竹篱的农舍,正是词人梦系魂萦的伊甸乐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处所,是生活中的实境,还是理想化的产物呢?依我看想象的成分可能很大。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险恶,蒙古的铁骑正象潮水一样冲击着摇摇欲坠的金朝统治。在这个哀鸿遍野,疮痍满目的时刻,哪里去寻觅安静的绿洲呢?乱离人羡慕太平犬,越是时局艰难,人们越加向往和平宁静。这个坐落在深山中的小小村庄,或许是元好问匆匆行脚中休息倦羽的驿站吧。也许战争的鼙鼓暂时还没有在这里擂响,经过敏感的词人想象的加工,便成了红尘不到的桃源仙境了。元好问本不是一个避世者,他早年颇有一番经世治国的抱负。在《新斋赋》里他还以“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而自励。可是苍黄政局、坎壈人生使他无法一展怀抱,不得不转向山林,以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就是此词的写作背景。然而他的迈往之气、清旷之怀溢乎词中,却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就象拂面的清风能令人一爽那样。
上一篇:《王鹏运·浪淘沙》原文赏析
下一篇:《吴绮·清平乐》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