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浪淘沙》原文赏析
钱塘观潮
遥望海门开,匹练初来,须臾万马蹴飞埃。白雪洒空红日暗,疾走风雷。
乘醉上高台,俯仰徘徊。眼前陵谷总堪哀。安得钱王张万弩,重射潮回。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观钱塘潮,千古盛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仙词圣、文人墨客,面对排山倒海的江潮,发出过伟哉壮哉的慨叹,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名句。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晚年居住洛阳期间,充满激情地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可见观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魂牵梦绕,他期待着重游的一天。
这首词也是写钱江观潮的一首佳作。词的上片,用浓墨重彩,极写钱江大潮的气势雄伟。一开头,写大潮自海门涌入的壮景。远看,犹如一匹白练一洁白未染的熟绢,来自天外,转瞬之间,就象万马奔腾,扬起阵阵尘埃。钱江潮的这种壮丽景观,是钱塘江的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钱塘江在杭州入海,由于海潮倒灌,逆流而上,特别是受到龛山和赭山的约束,愈发使潮势汹涌,激成巨涛,蔚为壮观。早晚二潮,尤以八月中秋左右为最大。《钱塘候潮图》有这样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 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作者好象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一组变焦镜头,把远景拉近,既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壮观,又点明了大潮推进速度之快。你看那波涛激荡,浪花和飞沫就象漫天飞舞的白雪,遮天蔽日,竟然使挂在空中的一轮红日显得暗淡无光。你听那惊涛拍岸、波翻浪卷发出的声音,如一面面战鼓频敲,如一阵阵雷鸣轰响。整个词的上片可说是一气呵成:由远及近,由色而声,立体全息地描画出一幅钱江大潮图。
如果说词的上片纯写景,那么下片则是触景生情,感慨系之了,作者乘着酒兴,来到高台之上,望着钱塘江潮,心潮更比江潮高。星移斗转,岁月不居,仰观前者,俯视后人。作者在这千古江山面前徘徊思索。陵谷,指陵变为谷,谷变为陵。《诗经》: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喻指山河变迁。眼前的波峰浪谷,令人联想到沧海桑田,几经变易,这种变易总是令人感到悲哀。怎么能象当年钱王那样,用弓箭再把大潮射退呢?《北梦琐言》载: 五代时,杭州钱江大潮一直上溯到罗刹石,海塘屡筑屡塌。吴越王钱镠大怒,叫三千犀甲兵士张弓搭箭,迎着潮头射去,他自己也以铁箭射之,结果潮水渐渐退去,海塘终于得以筑成。罗刹石一带成为陆地,变成产米的粮仓。作者在这里运用钱王射潮的传说,与其说掺杂着淡淡的惆怅,不如说寄托着变沧海为桑田的愿望和征服自然的豪兴。以往写钱江观潮的诗篇,除了盛赞大潮的气势壮丽雄壮外,往往不忘讴歌“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形象。那些冲波逐浪的健儿,“皆披发文身,手执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武林旧事·观潮》) ,穿梭于波峰浪谷间,驰骋自如,表现了伟壮阳刚之美,因此颇得诗人的青睐。但词作者没有因循旧作,而是另辟蹊径。面对大潮,思潮汹涌,从眼前的涛峰浪谷,想到历史的沧桑巨变,万物更迭。不是象弄潮儿那样腾波弄潮,而是想象如钱王那样,张万弩,射铁箭,把汹涌的海潮射退,变沧海为桑田,造福人民。安定社会,这样的命意应该说是积极的。
上一篇:《张台柱·浪淘沙》原文赏析
下一篇:《杨慎·浪淘沙》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