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浪陶沙》原文赏析
秋意入芭蕉,不雨潇潇,闲庭如此好良宵。月自缠绵花自媚,人自无聊。
别恨几时销,认取红绡。凤筝音苦雁书遥。醒着欲眠眠着醒。灯也心焦。
这是一首写秋日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人的爱情词。全词笔致清新俊秀,时有佳句。
词的开头首先缘情布景,秋意侵入芭蕉丛中,虽未下雨,也发出潇潇之声。秋意,此处实指秋风。用一“入”字,说明风並不大,然而吹动芭蕉树叶,却发出隐约的但在女主人公听来却十分清晰的声响,从而反衬出庭院之静和人心境之闲,並自然引出下句: “闲庭如此好良宵。”院中寂寞,阒无一人,则良宵虽好,反而使人百无聊赖,这就为全词定下抒情基调。歇拍二句,由此生发,以物与人相比照,反衬出人的孤独: “月自缠绵花自媚,人自无聊。”这是女主人公在闲庭信步时所见之景物以及由此引起的枨触之情。明月缠绵,指月随人徘徊,月随人走,似乎有一种依恋不舍的感情,故谓“缠绵”。月光的清辉下,花儿显得格外娇艳、可人,故云“媚”。两个“自”字,说明月的缠绵和花的娇媚与人並无关系,因而也就勾不起女主人公半点兴致。“人自无聊”不仅一语否定了上述良辰美景,而且由于良辰美景的反衬,更加重了女主人公的抑郁之感,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同时也造成一种悬念: 是什么原因使她对如此赏心悦目之景而毫不动心,反而感到无聊寂寞呢?这就自然过渡到下阕。
过片以“别恨”二字劈头交代了女主人公“无聊”的原因,是与情人的离别使她感到愁恨难消。“认取红绡”句,“认取”,即看取。“红绡”,红色的薄绸,可用来做手帕、头巾之类,这或许是远别之情人馈赠的信物。睹物思人,情人赠红绡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而今,情人已不知何之,只能以此信物聊慰藉相思之情,但信物是熨不平女主人公值此良宵美景而产生的心理波澜的。她想把一点相思付筝弦,“弦弦掩抑声声思”,无奈“凤筝音苦雁书遥”。“凤筝”,乐器名,筝形如瑟,十三弦,筝柱上的徽带排列作雁阵。本欲以弹筝来排遣心中愁闷,无奈见到这雁字形筝柱,反倒想起远在天涯的征夫书信难达,弹出的筝音因而也显得凄苦。何以她见雁柱就会想起书信呢?因为大雁南来北往有定候,相传可将帛系于雁足之上来传达书信,后因称书札为雁书。但情人去得委实太远了,雁书难达,故“醒着欲眠眠着醒,灯也心焦。”这几句尤为警策。正因为孤独无聊无可排遣,以为睡梦中可以百愁自消,所以“醒着欲眠”,无奈心中有事,睡不安稳,睡着就醒。她没有灭掉灯烛,灯光照着她辗转反侧,久久难以成眠的苦况,连灯烛也为之心焦。“心焦”二字为双关语,蜡烛燃烧时烛心会烧焦,这正好暗合了心地焦急之“心焦”二字。这与杜牧诗中“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相仿佛,均是变物性为人性(拟人),而这里还兼有双关的作用。这两句的意思尽人皆知,却无人能道。平常语,经千锤百炼而出,确为词人苦心经营所致,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首词遣词平易,不事雕琢,以寻常语道寻常事,却能收出人意表之效,非深于情、善于构思琢语者莫办。
上一篇:《王鹏运·浪淘沙》原文赏析
下一篇:《元好问·清平乐》原文赏析